高中历史《孔子和早期儒学》
1.题目:孔子和早期儒学
2.内容: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安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施行
“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苟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情境。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4.答辩题目:
(1)请你简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趋势?
(2)如何理解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