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端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第二段。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三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四段。
生: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

.......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为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十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二段为一层,其余第二层,因为第二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段的第二层七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37段可以为一层,8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8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5层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3456为一段,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16.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10分);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10分)

发布于 2021-04-29 15:21:43

登录后免费查看答案
关注者
0
被浏览
66
1 个回答
知识点
面圈网VIP题库

面圈网VIP题库全新上线,海量真题题库资源。 90大类考试,超10万份考试真题开放下载啦

去下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