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家乡的房屋》
一位教语文兼职美术课的张老师走进了初二(3)班上美术课。
张老师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家乡的房屋”。
张老师拿出第一张名为《蒙古包》的图片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分析:“蒙古包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羊毛毡。”“蒙古包为什么是圆尖顶的?”“是用来通风、采光的。”“蒙古包为什么建造成活动型房屋?”“为了游牧民族便于迁移。”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张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蒙古包外部的轮廓形状。
同学们欣赏的第二张图是陕北的《窑洞》,张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居住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他们住的房子是什么?”“窑洞。”“为什么现在还有人爱住?”“冬暖夏凉”。“张老师在介绍有关窑洞生活的同时,又拿出陕北的剪纸作品,剪纸作品外形的简练和生动风格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继续引导。”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并拿出第三幅图《江南水乡的民居》,向同学们讲述了黑瓦白墙的故事,谈到这是因为水乡的雨水多,黑瓦是为了防潮,白墙是为了反射阳光。然后出示几幅用中国水墨手法表现江南水乡的中国画作品,使同学们大饱眼福。
接着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共同分析关于东北房屋的图例,让同学们合作交流,找出其特点:如城镇四合院、农村房子带烟囱、火炕、桂玉米的木楼子等,同学们讨论热烈。
最后,张老师一边在黑板上用线条演示勾勒不同地区房屋的结构特点。一边让同学们课后注意观察。接着,他布置了本节美术课的作业:抓住不同地区房屋的特点,大家分小组讨论,再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各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家乡的房屋》的作品。
问题:
(1)这一教学内容属于哪一种学习领域?
(2)这位张老师采用了哪种教学方法?
(3)如何综合评价这位张老师的教学效果?

发布于 2021-04-29 13:48:34

登录后免费查看答案
关注者
0
被浏览
85
1 个回答
知识点
面圈网VIP题库

面圈网VIP题库全新上线,海量真题题库资源。 90大类考试,超10万份考试真题开放下载啦

去下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