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设计的: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某位教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 。改后题目:父亲来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教师改变题目后,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父亲救"我"的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 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看法 。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了,但"我"可能还会如以前那样胆小 。第二种,虽然"我"会被父亲救下,但"我"的心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 。第三种,"我"可能会摔伤 。 对以上案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