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学思想
2020-02-27 162浏览
- 1.杜威教学思想 首都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 2.内容概要: 一、经验与课程教材 二、教学原则 ——从做中学 三、教学过程的论述——五步教学
- 3.参考资料: 杜威著 .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成杰译 ) 单中惠 .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07 月第 1 版 钟启泉,张华著 . 经验课程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06 月第 1 版 . 杜威著 .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门岿主编 . 遗憾与教训总成(上卷) . 人民日报出版社 ,p16 81
- 4.一、经验与课程教材 杜威在继承批判传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传统 教学思想,尤其是赫尔巴特截然不同的现代教学思想体系。 杜威认为,以往的教学论在教育本质问题上的认识,往 往把经验主体和经验的客体分裂开来,由此陷入了“二元论”。
- 5.(一)经验的含义 杜威的“经验”概念,既是“被经验到的东西”,也是 “ 事物被经验到的方式”。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在主 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概括。在 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他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动 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联结。 ——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 6.这种相互作用导致参与经验的双方都发生变化,使得个 体的经验从一种状态改造为另一种状态,双方的关系达到一 个新的水平。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经验不断改造 、 更新的过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 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即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 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 7.可见:杜威的“经验”与传统哲学中与理性相对的“经验” 以及作为感性认识的“经验”不同。它的范围更大。经验即有 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不仅仅与认识相 关,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都可以涵 盖在内。 —— 钟启泉、 张华著 . 经验课程论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06 月第 1 版 —— 吴氏颖 . 中外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 p320.
- 8.(二)课程教材 杜威 1897 年发表的《我的教育信条》中,就有一条是专 门论述课程教材问题的。在他看来,“如果学校要成为现代 社会的反映,旧式学校必须变革的有三件事:第一,教材; 第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第三,学生掌握教材的方法。 …… 课堂的教材必须考虑到各种新要素和社会的需要而加以 扩充。” 由此可见,课程教材改革在杜威心目中有多重要。
- 9.1. 课程教材是什么?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又对课程教材的定 义作了论述。他指出:所谓课程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 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 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 ——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 192 他还指出:“有组织的教材,代表着和儿童的经验相类 似的许多经验的成熟产物,这些经验包含同一个世界,也代 表着和儿童所有相类似的许多能力和需要。“ ——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 194
- 10.他又指出:课程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 的种种意义所构成”。 —— 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205 页 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课程教材既要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的 生活联系,又要符合儿童天性的。而且,与传统教材不同, “ 它的功能改变了教材成为学生的向导,靠着它他可以节省 时 间,少犯错误。教师和书本不再是惟一的导师;手、眼睛、 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 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者”。 —— 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第 200 页
- 11.2. 课程教材的依据 既然一切教育存在于经验之中,那么,某种教材也存在 于某种终验之中,所以不断改造或改组的经验就是课程教材 的依据。 课程要“需要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 来的经验。它必须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 … 反过来,变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 —— 杜威著:《学校与社会 · 明日之学校》,第 129 ~ 131 页
- 12.杜威强调不能把经验与教育直接地等同起来,因为并 不是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样的教育作用。 杜威充分强调直接经验对经验的改造的重要作用。 杜威也承认:“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是非常有的。…… 所以我们依靠文字,藉以获得有效的有代表性的经验或间接 经验。” —— 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第 246 ~ 247 页
- 13.3. 课程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 1 )课程教材的内容 尽管杜威在他的论著中并没有详细论述学校课程教材的 内容应包括些什么,但是,在对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教学 计划和课程教材实验进行总结时,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这里杜威把课程教材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主动作业,包括游戏、体育活动以及手工训练在内的各种 形式的活动。 第二类是给儿童提供关于社会生活背景的科目,包括历史和地理。 第三类是给儿童运用理智的交流及探究的方法的科目,包括阅读、 语法、数学和自然科学。 —— 参见梅休等著:《杜威学校》,第 221 ~ 222 页
- 14.( 2 )课程教材的要求——心理化 杜威主张课程教材心理学化,在组织心理化的课程教材 时,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 第一,心理化的课程教材是统一的 尽管课程教材来自于生活的各方面以及经验的各方面, 但是,各种科目和活动乃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们统一于儿 童的生长和发展,注重教育的统一性。 第二,心理化的课程教材是有兴趣的 杜威强调说:“心理化的教材是有兴趣的——这就是把教 材放在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之中,以便它分享生活的价值。” —— 杜威著:《学校与社会 · 明日之学校》,第 131 页
- 15.第三,心理化的课程教材是社会性的。 课程教材必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能适应社会生活的 需要。杜威在《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一文中强调指出:“所谓 恰当的教材,基本的思想是:课程必须不是仅仅作为知识的 项目来吸收,而必须作为当前需要和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来 吸收,而这些需要和目的又是社会性的。” 。 ——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 325 页
- 16.第四,心理化的课程教材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顺序 杜威认为,课程教材的发展必须同儿童生长和发展的阶 段相适应。在《大学初等学校组织计划》中他就指出:初等 学校的组织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并配以相应的课程教材。 第一阶段 (4 ~ 8 岁 ) ,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活动; 第二阶段 (8 ~ 10 岁 ) ,主要是掌握阅读、书写、计算 和操作能力的科目; 第三阶段 (10 ~ 13 岁 ) ,在儿童掌握每门学科所使用的 方法和工具的范围内,他能一门一门地进行学习,在某种意 义上,真正使它成为一门学科。 在杜威看来,这样的课程教材具有连续性,从而不会使 儿童的经验中断。
- 17.简评: 尽管杜威对课程教材设想得很好,但是在学校中的实践 并不理想,一些问题很难解决。面对经验与课程的问题,杜 威 1936 年在回顾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时也不得不指出:“要 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 —— 《杜威教育论著选》,第 323 页 经验论的理论背景必然致使其过分夸大的经验的作用; 并非所有的系统的知识都可以还原为直接经验;将个人的直 接经验组织成较为系统的知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学校 教育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过高地估计儿童组织 经验的能力,和教师的指导的能力等。
- 18.二、教学原则——从做中学 在这种经验主义的课程论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 , 必然不是单纯地传递——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杜威明确提 出了“从做中学”的知行教育观,主张让学生主动的作业。
- 19.(一)“从做中学”的提出来的依据: 第一,“从做中学”是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十分明确地写道: “ 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 力。”“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 做 (How to do) 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 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 单中惠著 .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02 年 07 月第 1 版 .p328 —— 杜威著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1966 年英文版,第 184 页。
- 20.第二,“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 杜威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 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他强调说:“现代心理学 已经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固有的本能是他学习的工 具。一切本能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所以抑制躯体活动 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方法。 ”。 —— 《学校与社会 · 明日之学校》, 380 页
- 21.第三,“从做中学”是儿童的真正兴趣之所在 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兴趣主要是活动。对于儿童 来说,重要的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他 对“从做中学”就会产生一种真正的兴趣,并会用一切的力量 和感情去从事使他感兴趣的活动。 —— 单中惠著 .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人民 教 育出版 社 ,2002 年 07 月第 1 版 .p330
- 22.(二)“从做中学”的主要观点 1.“ 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 , 从实际操作中学习 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 , 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 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 2. 有目的的“活动”或“作业”是实施“从做中学”的载体 从做中学”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作业实现的,这些活动 必须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包含对儿童来说有疑难问题的活动, 是他们需要通过自我探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活动。 3. 在“从做中学”时,必须排除由于外部强制或命令的行动 、不能将行动的人引入未来更广阔的领域的行动以及习惯性和 机械性的行动。 4. 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做事和活动会有不同的要求 ,因而做事和从事活动就不能一律化。 等等
- 23.反思: 从做中学”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位置,利于 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了教学与生 活实际的联系。但是,把“从做中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有 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违背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将教学认 识过程和一般的人类认识过程相混同。 —— 门岿主编 . 遗憾与教训总成(上卷) . 人民日报出版社 ,p168 1
- 24.三、教学过程的论述 学生要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那么教师如何教呢?杜 威从思维与教学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他的教学过程观。 思维的涵义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就多次谈到了“什 么是思维”。他指出;“所谓思维或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 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 思维就是有意识地 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连 接,使两者连接起来。” ——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 153~154 页
- 25.杜威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都是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的。 每一思维的两端开始是一个迷惑、纷乱或困惑的情境,结果 是一个澄清、统一或解决的情境,思维就在这两段之间进行。 杜威根据其实用主义的“实验—探索”的方法把思维过 程分为五步。而且,他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 相同的”因此,教学过程也应当分成五个阶段
- 26.思维发展阶段 教学法(五步教学法) 1 、疑难的情境 2 、确定疑难所在,并从疑 难中提出问题 3 、提出解决某种问题的假 设 4 、推断那一种假设能解决 疑难 5 、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 而解决疑难,取得直接经验 教师给儿童准备一个真实的情 境 (暗示) 把在这个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作 为思维的刺激物 (提问) 从资料的应用和必要的观察中 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假设) 儿童自己把所设想的解决问题 的方法加以整理和排列,并做 到井然不紊(推理) 儿童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 们的方法 (试验)
- 27.杜威自己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对他的五步法加以说明。 他说 , 例如我们在一个没有路的地方走。这时候 , 我们忽然 发现一条水沟挡住去路 ( 这是暗示 , 即感到有疑难 ) 。我们想要 跳过去 , 但为了摸清情况 , 我们仔细看了看 , 发现水沟相当宽 , 而 对岸又满是泥泞 ( 这是找出问题即疑难之所在 ) 。于是我们想 , 有没有较窄的地方呢 , 我们沿水沟来回一看 , 了解情况。我们 没有找到任何好地方 , 只得另作新计划。正在徘徊的时候 , 我 们发现了一根木头。我们想可不可以把它拖到水沟边 , 架在沟 上 , 且权用作桥梁 ( 这是第三步假设 , 找出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 办法 ) 。我们判断这个观念值得一试 ( 这是第四步 , 判断哪一种 能够解决疑难 ) 。于是取来木头 , 架在沟上 , 走过了水沟 ( 这是 第 五步 , 证实或者否定前面判断的解决办法 , 即实验 ) 。
- 28.总评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系 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清新的现代气息!美国教育 学者罗思说:“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威……可是很难想象, 它在前进中怎样能够不通过杜威。”
- 29.贡献: 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 充满乐趣,具有积极意义。 实现了传统教育向直接经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 育转变。 课程的主体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 。 打破了原先的班级授课制,满足了个别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 解决问题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各科知识能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学习,避免了学科中 心造成的知识分裂。
- 30.刘晓东则以《为“儿童中心论”辩护》一文,纠正以前 诸多论者对杜威“儿童中心论”的误解,旗帜鲜明地为“儿 童中心论”辩护。 论者认为,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 心论”观点,在、“破旧”中“立新”的,而且,“儿童中 心论”并非杜威首倡,他只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 儿童中心思想并不是漠视教育的社会层面,相反,杜威 是一个社会中心论者,只是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 应适当平衡,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目的,要以儿童为中心, 否则,社会目的无法实现,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杜威提倡儿童中心不仅是为了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也 是为了为民主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中心论”不是以 儿童的世界消释成人的世界,而是对成人中心论一次致命的 剿灭,
- 31.敬请指教
- 32.杜威明确指出:工作是“使用中介工具或用具以达到目 的”,其区别于“劳动”和“游戏”的是具有理智的特点。它“涉及 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 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 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 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努力。这就是 说,它们包括油画、绘画、泥塑、唱歌,只要有对工具—— 对实行的技巧有些有意的注意。它们包括各种手工训练、木 工、金工、纺织、烹饪、缝纫等,只要这些活动包括有一个 关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观念……。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 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 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