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

2020-03-01 157浏览

  • 1.学 大 江 浙 2019 级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Zh 培养目标 ej 浙 本专业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培养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良 ia 与排放控制、新型动力及新能源汽车、振动噪声与系统可靠性设计、智能网联技术、整车能量管理等方面 ng 的科学研究【目标 2】 、工程设计【目标 3】 、技术开发【目标 4】 、生产制造【目标 5】和经营管理【目标 大 江 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科学和审美素养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目标 1】 ,能胜任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动机燃烧 6】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标 7】和领军人 学 Un 才【目标 8】 。 Zh iv 毕业要求 学生应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数学、力学、化学、热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专业基础知识, er 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扎实基础,通过构造、理论、设计及控制等课程掌握宽广的汽车专业理论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掌握本 ng 专业所必需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工程 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工程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以汽车构造、内 Un 燃机学、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与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方向课程。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本专 浙 iv 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er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 江 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本专业领域新兴技术和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 ty 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学 大 si 环境等因素。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 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 ng ia ej Zh 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 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ty si er iv Un 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本专业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ty ia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 si ej 基础,通过课程设计、科研实践、试验、实习等环节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2.机械设计(甲)Ⅰ (甲) 传热学(甲) 推荐学制 学 大 江 浙 专业主干课程 机械设计(甲)Ⅱ 汽车构造 内燃机学 ej 14+2 学分 二、三、四 ia 8+2.5 学分 体育Ⅰ、Ⅱ、Ⅲ、Ⅳ、Ⅴ、Ⅵ为必修课程,要求在前 3 年内修读;四年级修读体育Ⅶ--体 ng 测与锻炼。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 2019 级本科生体育课程修读办法》 。 学分 +2.0 1.0 1.0 2.0 1.0 1.0 1.0 1.0 +0.5 周学时 +2 0.0-2.0 0.0-2.0 2.0-0.0 0.0-2.0 0.0-2.0 0.0-2.0 0.0-2.0 0.0-1.0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 一(秋冬) 一(春夏) 二(秋冬)/二(春夏) 二(秋冬) 二(春夏) 三(秋冬) 三(春夏) 四(秋冬)/四(春夏) ty si er iv Un 课程名称 军训 体育Ⅰ 体育Ⅱ 军事理论 体育Ⅲ 体育Ⅳ 体育Ⅴ 体育Ⅵ 体育Ⅶ--体测与锻炼 (3)外语类 学 大 江 浙 课程号 03110021 481E0030 481E0040 031E0011 481E0050 481E0060 481E0070 481E0080 481E0090 6+1 学分 外语类课程最低修读要求为 6+1 学分,其中 6 学分为外语类课程选修学分,+1 为“英语水 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必修学分。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修读计划是“大学英语Ⅲ” ng ia ej Zh 和“大学英语Ⅳ”,并根据新生入学分级考试或高考英语成绩预置相应级别的“大学英语”课 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二年级起学 生可申请学校“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本科生“外 语类”课程修读管理办法》 (2018 年 4 月修订) (浙大本发〔2018〕14 号) 。 1)必修课程 课程号 051F0600 +1.0 学分 课程名称 英语水平测试 周学时 0.0-2.0 建议学年学期 6 学分 ty si er iv Un 2)选修课程 学分 +1.0 修读以下课程或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 课程号 051F0020 课程名称 大学英语Ⅲ 学分 3.0 周学时 2.0-2.0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 ty si er 0.0-2.0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一(春夏) 一(秋冬) 一(秋冬) 二(秋冬)/二(春夏) 三(秋冬)/三(春夏) iv ej Zh (2)军体类 周学时 0.0-2.0 2.0-2.0 3.0-0.0 3.0-0.0 4.0-2.0 Un 学 课程名称 学分 形势与政策Ⅰ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0 概论 形势与政策Ⅱ +1.0 ng ia 大 江 浙 371E0020 工学学士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70.0+5.5 学分 (1)思政类 课程号 371E0010 551E0010 551E0020 551E0030 551E0040 授予学位 160+5.5+6+8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工程热力学 Zh 支撑学科 机械类 理论力学(甲) 汽车设计 汽车理论 最低毕业学分 4年 学科专业类别 电工电子学 材料力学(乙)
  • 3.大学英语Ⅳ 江 浙 051F0030 3.0 2.0-2.0 一(秋冬)/一(春夏) 学 大 (4)计算机类 5 学分 学校对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计算机 类通识课程: 1)必修课程 2 学分 课程名称 计算机科学基础(A) 3 学分 学分 3.0 3.0 3.0 周学时 2.0-2.0 2.0-2.0 2.0-2.0 建议学年学期 一(春夏) 一(春夏) 一(春夏) Un (5)自然科学通识类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 ng 课程名称 Python 程序设计 Java 程序设计 C 程序设计基础 ia 学 大 江 以下课程请选择一门修读 课程号 211G0200 211G0220 211G0280 周学时 2.0-0.0 ej 浙 2)选修课程 学分 2.0 Zh 课程号 211G0290 25 学分 科学类通识课程: ng ia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 一(秋冬) 一(春) 一(春夏) 一(春夏) 二(秋冬) 二(秋冬) Un (6)创新创业类 周学时 4.0-2.0 3.0-1.0 2.0-0.0 4.0-0.0 4.0-2.0 4.0-0.0 0.0-3.0 ty 学分 5.0 3.5 2.0 4.0 5.0 4.0 1.5 si 课程名称 微积分(甲)Ⅰ 线性代数(甲) 工程化学 大学物理(甲)Ⅰ 微积分(甲)Ⅱ 大学物理(甲)Ⅱ 大学物理实验 ej 课程号 821T0150 821T0190 771T0050 761T0010 821T0160 761T0020 761T0060 er Zh iv 学校对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自然 1.5 学分 iv 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任选一门修读。创新创业类课程现有《创业基础》、《创业启程》、《大 浙 10.5 学分 通识选 修课程下 设 “中 华传统 ”“世界文 明 ”“当代社会 ”“文 艺审美 ”“科技 创 ty 新”“生命探索”及 “博雅技艺”等 6+1 类。每一类均包含通识核心课程和普通通识选修课程。 学 大 si 江 (7)通识选修课程 er 学生 KAB 创业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 A》 、《职业生涯规划 B》 。 通识选修课程修读要求为: 1)至少修读 1 门通识核心课程; 2)至少修读 1 门“博雅技艺”类课程; ng ia ej Zh 3)理工农医学生在“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四类中至少修读 2 门; 4)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 5)若上述 1)项所修课程同时也属于上述第 2)或 3)项,则该课程也可同时满足第 2)或 3)项要求。 2.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工程图学 常微分方程 ty si er iv Un 以下课程必修 课程号 081C0130 061B0010 29.5 学分 学分 2.5 1.0 周学时 2.0-1.0 1.0-0.0 建议学年学期 一(秋冬) 一(夏)
  • 4.江 浙 机械制图及 CAD 基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电工电子学* 电工电子学实验 理论力学(甲)* 机械设计(甲)Ⅰ* 材料力学(乙)* 随机过程 材料力学实验 机械设计(甲)Ⅱ** 1.5 2.5 4.5 1.5 4.0 3.0 4.0 1.5 0.5 3.0 学 大 54.5 学分 周学时 +1 +1 0.0-3.0 0.0-3.0 +2 +1 建议学年学期 一(短) 一(短) 二(秋冬) 二(秋冬) 三(短) 三(短) ty si 7.5 学分 学分 1.0 0.5 1.5 1.5 2.0 1.0 ty si er iv Un 8 学分 学分 8.0 周学时 +10 建议学年学期 四(春夏) ty 建议学年学期 一(短) 三(春) 三(春) 三(春) 三(夏)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冬) si 周学时 1.5-0.0 2.0-0.0 1.5-0.0 2.0-0.0 2.0-0.0 2.0-0.0 2.0-1.0 1.5-0.0 1.5-0.0 1.0-0.0 er 学分 1.5 2.0 1.5 2.0 2.0 2.0 2.5 1.5 1.5 1.0 课程名称 汽车驾驶实习 汽车认识实习 工程训练 电子工程训练(乙) 汽车生产实习 汽车核心课程综合设计 课程名称 毕业设计(论文) er iv ng ia ej Zh (3)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号 08189032 iv Un 学 大 江 浙 课程名称 节能减排创新实践 汽车环境保护学 车辆振动与噪声 汽车空气动力学 内燃机燃烧学 汽车新技术研究专题 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控制 车辆热管理 车辆动力学 新能源科学与技术进展 (4)毕业论文(设计) 建议学年学期 一(春) 二(秋冬) 二(春) 二(春夏) 二(夏) 三(秋) 三(秋冬) 三(秋冬) 三(秋冬) 三(春) 三(春夏) 三(夏) 三(夏) 四(秋) 4.5 学分 在以下课程中选修 课程号 08188100 59188010 081C0251 851C0030 08121490 59188020 周学时 1.0-0.0 1.0-2.0 2.0-0.0 3.0-1.0 2.0-0.0 2.0-0.0 3.0-1.0 2.0-2.0 2.0-2.0 1.5-0.0 2.0-0.0 1.5-0.0 1.5-0.0 1.0-4.0 Un ng ia ej (2)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号 59190090 08194020 59120220 60190100 59190020 08195280 10193821 59190030 59190120 60190110 学分 1.0 2.0 2.0 4.0 2.0 2.0 4.0 4.0 4.0 1.5 2.0 1.5 1.5 3.0 Zh 课程名称 汽车导论 汽车构造* 机械制造基础 工程热力学(甲)* 工程流体力学(乙)** 自动控制理论** 传热学(甲)** 内燃机学* 汽车理论* 汽车电子与控制** 汽车设计** 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新能源汽车技术** 汽车及发动机专业实验** ng 学 课程号 59120050 59120060 08120350 59120030 081C0120 08123580 59120040 59120070 60120040 59120011 59120090 59120200 59120210 59120100 一(夏) 二(秋冬) 二(秋冬) 二(秋冬) 二(秋冬) 二(春夏) 二(春夏) 二(夏) 二(夏) 三(秋冬) ia 34.5 学分 以下课程必修 大 江 (1)专业必修课程 1.0-1.0 2.0-1.0 4.5-0.0 0.0-3.0 4.0-0.0 3.0-0.0 4.0-0.0 1.5-0.0 0.0-1.0 3.0-0.0 ej 浙 3.专业课程 Zh 081C0170 061B9090 101C0010 101C0020 261C0061 081C0230 261C0031 061B0160 261C0080 081C0240
  • 5.江 浙 6 学分 学 大 4.个性修读课程 个性修读课程学分是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自主发展学分。学生可利用个性修读课程学分,自 主选择修读感兴趣的本科课程(通识选修课程认定不得多于 2 学分)或经认定的境内、外交流 的课程。 本专业建议修读以下课程: 建议学年学期 二(春) 三(秋) 三(秋) 三(冬) 三(短) 三(春) 三(夏) 三(夏) 三(夏)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秋) 四(冬) ng ia ej ng ty si er ia ej Zh 5.跨专业模块 周学时 1.5-1.0 1.0-1.0 1.5-0.0 2.0-0.0 1.5-0.0 0.0-4.0 2.0-0.0 2.0-1.0 1.5-0.0 1.5-0.0 1.5-0.0 2.0-0.0 2.0-0.0 1.5-0.0 1.5-0.0 2.0-0.0 2.0-0.0 2.5-1.0 iv 学分 2.0 1.5 1.5 2.0 1.5 2.0 2.0 2.5 1.5 1.5 1.5 2.0 2.0 1.5 1.5 2.0 2.0 3.0 Un 课程名称 微机原理及应用 物联网系统设计 物联网与智慧系统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及应用 过程装备工程设计 电机控制 燃料电池 CFD 软件应用 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技术进展 有限单元法及其工程应用 人工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液压传动及控制(乙) 新能源技术与装备 机器学习基础 物联网安全 Zh 学 大 江 浙 课程号 08183780 85190210 8614N003 69120820 86190150 59190040 09120220 10120530 59190080 08590020 08590030 09193200 09193370 59190010 61190260 81190030 85190020 10194100 +3 学分 跨专业模块是学校为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交叉修读、多样学习而设置的学分。学生修读 Un 微辅修、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或外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或经认定的跨学院(系)完成 过程性的教学环节等,可认定为该模块学分,同时可计入相应的个性修读课程学分或第二课堂。 iv 若学生修读的跨专业课程符合微辅修/辅修条件,可在认定为跨专业模块学分的同时获得微辅修 +3 学分 学生完成以下经学校认定的国际化环节可作为国际化模块学分,并可同时替换其他相近课 ty 程学分或作为其他修读要求中的课程。 学 大 si 江 6.国际化模块 er 浙 /辅修证书。 (1)参加与境外高校的 2+2、3+1 等联合培养项目; (2)境外交流学习并获得学分的课程; (3)在境外参加 2 个月以上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科学研究等交流项目; ng ia ej Zh (4)经学校认定的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化课程。 7.第二课堂 +4 学分 8.第三课堂 +2 学分 9.第四课堂 +2 学分 微辅修、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辅修:31 学分,标注"*"号的课程 ty si er iv Un 微辅修:12 学分,修读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学、汽车设计; 双专业:51.5 学分,标注"*"与"**"号的课程
  • 6.江 浙 双学位:67 学分,修读标注"*"与"**"号的课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 学 大 微辅修:12 学分 课程名称 汽车构造 内燃机学 汽车理论 汽车设计 学分 2.0 4.0 4.0 2.0 周学时 1.0-2.0 2.0-2.0 2.0-2.0 2.0-0.0 建议学年学期 二(秋冬) 三(秋冬) 三(秋冬) 三(春夏) ng ia ej ng ty ia si ej er Zh iv Un 学 大 江 浙 Zh 课程号 59120060 59120070 60120040 59120090 iv Un 学 ty 大 si 江 er 浙 ng ia ej Zh ty si er iv Un
  • 7.学 大 江 浙 课程修读导图 ng ia ej Zh ty si er ng ia ej Zh iv Un 学 大 江 浙 ty si er iv Un 学 大 江 浙 ng ia ej Zh ty si er iv 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