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2020-03-01 180浏览
- 1.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机器人学简明教程 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6.1 刚体定轴转动与惯性矩 6.2 刚体的惯性张量 6.3 刚体的牛顿欧拉方程 6.4 拉格朗日方程 6.5 双足机器人动力学
- 2.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6.1 刚体定轴转动与惯性矩 在物理学中,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I (6-1) 式中,I称为绕固定轴的惯性矩(也称为转动惯量),τ是作 用在固定轴上的合外力矩。对于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其在 直线上运动的动力学问题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 mv f 或 mx f (6-2) 比较式(6-1)和式(6-2)可以发现,刚体定轴转动和质 点直线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的形式是完全相同的。因此,I可以 看成刚体定轴转动的惯性质量。
- 3.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下面以图6-1所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匀圆盘绕过圆 心的Z轴的惯性矩计算问题给出惯性矩的定义: I r 2dm V (6-3) 式(6-3)给出了任意刚体绕固定轴惯性矩的定义,其中 dm是微元体质量,r是微元体到转轴的距离,V是刚体的体 积,因此式(6-3)表示在整个体积上积分。
- 4.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1 圆盘绕过圆心轴惯性矩
- 5.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对于图6-1所示均匀圆盘,面密度ρ=M/(πR2),取极坐标微 元体,则 I r 2 dm V R 0 2 0 4 4 R M R 1 2 2 r rdrd 2 2 MR 4 R2 4 2 (6-4) 例6-1 如图6-2所示匀质杆,质量为M,杆长为L,计 算绕质心的惯性矩。 图6-2 匀质杆绕质心惯性矩
- 6.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解:匀质杆的线密度ρ=M/L,取微元体dx,则 I L/2 L/2 x 2 dm 2 L/2 0 3 ( L / 2) x 2 dx 2 3 M L3 1 2 ML2 L 3 8 12 平行移轴定理:刚体绕任意平行于质心轴的惯性矩为 C I I Md 2 (6-5) 式中,CI表示刚体绕质心轴的惯性矩,M为刚体质量,d为两 轴之间的距离。若已知刚体绕质心轴的惯性矩,则刚体绕任 意平行轴的惯性矩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平行移轴定理式(6- 5)进行计算。
- 7.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例如,计算图6-2所示匀质杆绕杆端点的惯性矩,根据平行 移轴定理 1 L 2 1 2 2 I I Md ML M ( ) ML 12 2 3 C 2 (6-6) 可以验证,式(6-6)计算结果与采用积分方法相同。
- 8.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6.2 刚体的惯性张量 对于在三维空间自由运动的刚体,存在无穷多个可能转 轴,计算绕所有转轴的惯性矩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考 虑这样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量,它能够表示刚体绕任意转 轴的惯性矩?答案是肯定的,该量就是刚体的惯性张量。惯 性张量描述了刚体的三维质量分布,若在某坐标系下表示出 来,它就是一个3阶对称矩阵。图6-3所示的一个刚体,其 上定义了固连的坐标系{A}。
- 9.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3 空间刚体的惯性张量
- 10.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在坐标系{A}中惯性张量为 I xx A I I xy I xz I xy I yy I yz I xz I yz I zz (6-7) 惯性张量是一个对称矩阵,各元素的值为 I xx y 2 z 2 dv V I xy xy dv V I xz xz dv V I yz yz dv I yy x2 z 2 dv I zz x2 y 2 dv V V V (6-8)
- 11.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惯性张量中Ixx、Iyy和Izz称为惯性矩,交叉项Ixy、Ixz和Iyz 称为惯性积。显然,惯性张量中元素的数值与坐标系的选择 有关,一般存在某个坐标系,使得交叉项全为0,该坐标系 称为惯性主轴坐标系,坐标轴称为惯性主轴。对于质量均匀 分布的规则物体,惯性主轴就是物体的对称轴。
- 12.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例6-2 如图6-4所示质量均匀分布的长方形刚体,密 度为ρ,质量为M,计算其惯性张量。 图6-4 质量均匀分布的长方形刚体
- 13.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解:单元体dv=dx dy dz,根据式(6-8)得: I xx y z dv 2 2 V W H 0 y L 0 2 z 2 y z dx dy dz dy dz W L / 3 Lz dz H L W 0 0 0 2 2 H 3 2 0 HL3 LH 3 M 2 2 W ( L H ) 3 3 3 同理可以得到另外两个惯性矩 M M 2 2 I yy (W H ), I zz (W 2 L2 ) 3 3
- 14.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下面计算惯性积 I xy xy dv 0 V W 2 L2 H H dz L 0 W 0 xydxdydz W 2 L2 H H 0 L 0 yW 2 / 2dydz M WL 4 4 4 同理可以得到另外两个惯性积 M M I xz WH , I yz HL 4 4 至此,我们已经计算出了式(6-7)中的所有6个分量的值。 0 对于惯性张量的计算问题,平行移轴定理也是成立的,下面 给出其中两个表达式,其余的4个表达式与此类似: A A I zz C I zz M ( xc2 yc2 ) C I xy I xy M ( xc yc ) (6-9)
- 15.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例6-3 如图6-4所示,求质量均匀分布的长方形刚体 在质心坐标系(原点位于质心,坐标系姿态与原坐标系姿态 相同)下表示的惯性张量。 解:根据平行移轴定理式(6-9)计算,其中 因此得 xc W y 1 L c 2 zc H M 2 L W M 2 ( L W 2 ) M [( ) 2 ( ) 2 ] (L W 2 ) 3 2 2 12 M L W C I xy A I xy M ( xc yc ) WL M ( ) 0 4 2 2 C I zz A I zz M ( xc2 yc2 )
- 16.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其他4个值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获得。在质心坐标系{C} 下,刚体的惯性张量为 H 2 L2 0 M C 2 2 I 0 W H 12 0 0 0 0 L2 W 2 (6-10) 结果是对角矩阵,此时坐标系{C}的坐标轴是刚体的惯性主轴。
- 17.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6.3 刚体的牛顿-欧拉方程 下面介绍描述单个刚体动力学的牛顿-欧拉方程。如图 6-5所示,机械臂的一个连杆的动力学问题可以简化为单刚 体动力学问题。在动力学分析过程中,把刚体的运动分解为 质心的平移运动和绕质心的转动。一般将连体坐标系的原点 固定在刚体的质心,这样坐标原点的运动描述刚体的平移运 动,坐标系的转动描述刚体绕质心的旋转运动。
- 18.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5 单刚体动力学
- 19.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刚体质心的平动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 F M vc (6-11) . 式中,M表示刚体质量;F表示作用在刚体上的合外力矢量;vc 表示质心速度矢量。 N CI ω ω CI ω (6-12) 式中,CI表示刚体在质心坐标系{C}下表示的惯性张量;N表示 . 作用在刚体上的合外力矩矢量;ω表示角速度矢量;ω表示角 加速度矢量。 式(6-11)和式(6-12)一起称为刚体的牛顿欧拉方 程。分析机械臂的动力学问题时,首先对每个连杆列出牛顿 欧拉方程,同时需要分析连杆间的速度、加速度传递关系以及 力的传递关系。上述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 考文献[1]。
- 20.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6.4 拉格朗日方程 上节介绍牛顿欧拉方程是采用几何矢量方法建立每个 连杆的动力学方程,方程中会出现约束力项。拉格朗日方程 采用解析方法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在理想约束条件下, 动力学方程中不出现约束力项。 定义拉格朗日函数 L=K-P (6-13) 式中,K是系统动能;P是系统势能。 系统动力学方程为 d L L Fi ( ) , i 1, 2, , n dt qi qi (6-14)
- 21.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式中,qi是描述系统位置的坐标,称为广义坐标;Fi是作用 在qi上的广义力。分量形式的方程式(6-14)也可以写成矢量 形式 L L d F dt q q (6-15) 式(6-14)或式(6-15)称为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 22.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例6-4 如图6-6所示单摆由一根无质量杆末端连接一 集中质量m,杆长为l,其上作用力矩τ,试建立系统的动力 学方程。 图6-6 单摆
- 23.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解:(1)牛顿欧拉方法。单摆运动可以简化为刚体的定 轴转动,其动力学方程为 I N 转动惯量和合外力矩计算如下 I ml 2 N mgl sin 因此,系统的动力学为 ml 2 mgl sin
- 24.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2)拉格朗日方程。选择θ为描述单摆位置的广义坐标, 先用广义坐标表示集中质量的位置,然后再对时间求导得到 速度 x l sin , y l cos x l cos , y l sin 系统的动能为 1 m 2 m 2 2 1 K mv 2 x y 2 l cos 2 l 2 2 sin 2 ml 2 2 2 2 2 2 取坐标原点为势能零点,则系统的势能为 P mgy mgl cos
- 25.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L K P 1 ml 2 2 mgl cos 2 根据式(6-14)计算相应的导数 d L d 2 2 ml ml dt dt L mgl sin 代入到拉格朗日方程得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m mg sin 2
- 26.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例6-5 如图6-7所示两连杆平面机械臂。连杆长分别 为L1和L2,连杆质量分别为m1和m2,质心到杆端点距离分别 为Lc1和Lc2,两连杆绕质心转动惯量分别为Ic1和Ic2,两个关 节上作用驱动力矩分别为τ1和τ2,试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图6-7 两连杆平面机械臂
- 27.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解:非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表示为质心平移动能和绕质 心转动动能之和 1 2 1 K mvc I c 2 2 2 其中,vc是质心速度的大小,ω是刚体的角速度。因此,两连 杆的动能分别为 1 1 2 K1 m1vc1 I c112 , 2 2 1 1 2 K 2 m2 vc 2 I c 222 2 2 选择θ1和θ2为描述连杆位置的广义坐标,先用广义坐标表示 质心的位置, xC1 Lc1c1 , yC1 LC1s1 xC 2 L1c1 LC 2 c12 , yC 2 L1s1 LC 2 s12
- 28.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再对时间求导得到质心的速度 xC1 LC1s11 , y C1 LC1c11 xC 2 L1s11 LC 2 s12 1 2 , 两连杆的转动角速度分别为 1 1 , 2 1 2 因此,两连杆的动能为 y C 2 L1c11 LC 2 c12 1 2
- 29.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1 1 2 1 2 2 K1 m1 xC 1 yC 1 IC 1 1 IC 1 m1 L2C 1 12 2 2 2 2 1 1 2 2 K 2 m2 xC 2 yC 2 IC 2 1 2 2 2 2 1 2 2 1 2 m2 L11 LC 2 1 2 2 L1 LC 2 c21 1 2 IC 2 1 2 2 2 1 1 2 2 2 I C 2 m2 L1 LC 2 2 L1 LC 2 c2 1 I C 2 mL2C 2 22 2 2 I C 2 m2 L2C 2 m2 L1 LC 2 c2 12 系统的总动能可以表示为 1 T 1 M11 K K1 K 2 q Mq 1 2 2 2 M 21 M12 1 M 22 2 2
- 30.第6章 式中, 机器人动力学 M11 I C1 I C 2 m1 L2C1 m2 L12 L2C 2 2 L1 LC 2c2 M 21 M12 I C 2 m2 ( L2C 2 L1 LC 2c2 ) M 22 I C 2 mL2C 2 取固定在基座处的坐标原点为势能零点,系统的总势能为 P m1 gLC1s1 m2 g ( L1s1 LC 2 s12 ) 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LK P
- 31.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直接代入到拉格朗日方程式(6-14),即可得到系统的动力 学方程。当然,导数的计算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下面分析方 程的结构。 d L L d K P K q q q q q dt dt d P K M q q q dt q 1 T M P q Mq M q q q 2 q 拉格朗日方程可以表示为 M (q)q C (q, q ) G τ
- 32.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式中,M是对称正定质量矩阵;C是离心力和柯氏力项;G 是重力项。C和G如下: 1 T M C Mq q q q , 2 G P q 下面计算各量的具体值, K 1 q T M q 0 1 2 1 K 1 2m2 L1 LC 2 s2 2 2 1 2 m2 L1 LC 2 s2 m L L s 2 2 1 C2 2 1 1 2 m2 L1 LC 2 s2 1 0 2
- 33.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2 m L L s 2 1 C 2 2 2 M q m L L s 2 1 C 2 2 2 m2 L1 LC 2 s22 1 0 2 2 m L L s 2 2 1 1 2 1 C2 2 1 2 2 m2 L1 LC 2 s2 2 1 0 2 m2 L1 LC 2 s212 2 2 1 T M 1 2 2 C Mq q q m2 L1LC 2 s2 q 2 12 P m1 LC1c1 m2 LC 2 c12 g G q m2 LC 2 c12 g
- 34.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例6-6 如图6-8所示在竖直平面内运动的小车倒立摆 系统,假设小车质量为M,倒立摆连杆长度为L,末端集中 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连杆质量和转动惯量。选 择图中给定的坐标系,用广义坐标(x和θ)表示小车中心和倒 立摆集中质量的位置,试计算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并采用拉 格朗日方法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35.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8 小车倒立摆系统
- 36.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解:先用广义坐标表示两个集中质量的位置,然后计算 其速度 xM x yM 0 xm x L sin ym L cos 系统的动能为 xM x y M 0 xm x L cos y m L sin 1 1 2 2 2 K M ( x y ) Mx M M M 2 2 1 1 2 2 2 2 2 K m ( x y ) m ( x L 2 Lx cos ) m m m 2 2 K K M K m 1 (M m ) x 2 1 mL22 mLx cos 2 2
- 37.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取y=0为势能零点,则P=mgLcosθ,将L=K-P代入拉格朗日方 程得 d L L F dt q q ( M m) x mL cos mL 2 sin F 2 mL mL cos x mLg sin 0
- 38.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6.5 双足机器人动力学 日本的类人机器人ASIMO和HRP-2P代表了双足机器 人研究的最高水平。机器人一般采用零力矩点 (ZeroMomentPoint,ZMP)方法规划机器人关节的轨迹,然 后通过控制伺服电机使机器人的关节跟踪规划的轨迹。该方 法的主要缺点是计算非常复杂,同时和人类行走相比需要消 耗非常多的能量。
- 39.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9所示的被动行走(PassiveDynamicWalking, PDW)机器人不需要外部的能量输入,可以在重力的作用 下稳定地走下小的斜坡。在行走的每一步,机器人从重力势 能的变化中获取能量,脚与地面的冲击作用耗散机器人的能 量。如果初始条件和坡度的组合适当,每一步获取的能量和 耗散的能量恰好平衡,就可以得到稳定的双足被动行走步态。 双足被动行走步态设计通常采用牛顿迭代算法,对于给定的 坡度和机器人模型,确定机器人运动的初始条件。
- 40.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9 两连杆双足机器人
- 41.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1.腿摆动阶段动力学模型 图6-10给出了双足机器人腿摆动阶段的简图,忽略转 动惯量的影响。支撑腿与铅垂线夹角为θ1,摆动腿与铅垂线 夹角为θ2,假设a=b=l/2,其中l为腿的长度。可以采用和前 面相同的方法建立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
- 42.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10 腿摆动阶段动力学
- 43.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集中质量的位置和速度为 x1 2 s1 x1 2 c1 1 y c y s 1 1 1 2 1 1 2 x h c11 xh s1 y h s11 yh c1 x2 s1 2 s2 x 2 c1 1 2 c2 2 y c c y s s 1 2 1 1 2 2 2 2 2 2
- 44.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系统的动能 2 1 1 m K1 m x12 x12 2 2 4 2 1 Kh 1 1 mh xh2 yh2 mh 212 2 2 2 1 1 K 2 m x 22 y 22 m 212 22 2 cos 1 2 12 2 2 4 1 1 K K1 K 2 Kh 1 1 M 2 2 5m 2 1 m cos 1 2 mh 4 2 M 1 2 1 2 m 2 m cos 1 2 4
- 45.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取腿支撑点为势能零点,系统势能为 mg 3 m P c1 mh g c1 mg c1 c 2 mh m g c1 gc2 2 2 2 2 计算对时间导数, M 0 1 对称 1 2 m sin 1 2 2 0 0 M 对称 1 m 2 sin 1 2 M 0 2 2 0 对称 1 2 m sin 1 2 1 2 2 0
- 46.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1 2 2 m sin 1 2 1 M T C M q q q q 2 1 m 2 sin 1 2 2 1 2 2 m sin 1 2 2 2 1 m 2 sin 2 1 2 1 2 1 2 m sin 1 2 2 1 2 1 2 2 1 1 2 1 m 2 sin 1 2 12 2 3 mh m gs1 P 2 G q 1 2 mgs2 最后得到腿摆动阶段的动力学方程: M (q)q C (q, q ) G 0 (6-17)
- 47.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2.地面瞬时冲击 假设地面冲击作用是瞬时的,采用下面假设 (1)冲击是完全塑性的; (2)冲击的同时完成支撑腿与摆动腿的转换; (3)冲击时腿与地面之间没有滑动。 根据动量矩守恒可以得到冲击前后的速度关系 Q ( )θ Q ( )θ (6-18) 式中,α=(θ-1-θ-2)/2;上标“-”和“+”分别代表冲击前和冲 击后的相应量。 ml 2 cos(2 ) 2 Q ( ) 2 5ml 2 ml 2 ( m l cos(2 ) H ) 4 2 ml 2 4 2 2 ml ml cos(2 ) 4 2 (6-19)
- 48.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ml 2 4 Q ( ) 2 ml 2 (m mH )l cos(2 ) 4 0 2 ml 4 (6-20) 冲击结束后,两腿的角色互换,因此有 θ+1=θ-2,θ+2=θ-1。定义摆动腿末端到行走平面的距离 ytip l[cos(1 ) cos( 2 )] (6-21) 对时间求导可以得到 ytip l[2 cos( 2 ) 1 cos(1 )] (6-22)
- 49.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冲击时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θ2>θ1),摆动腿在支撑腿之前。 (2)(ytip=0),摆动腿与地面接触。 . (3)(ytip<0),摆动腿的末端向下运动。
- 50.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3.周期步态与极限环 定义状态变量 x [θ , θ ]T ,考虑没有力矩输入的被动行走, 双足机器人的行走模型由式(6-17)~式(6-20)组成一个混合 系统: x f ( x ) swing x (0) x0 x h( x ) events
- 51.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式中,“swing”表示腿摆动阶段;“events”表示腿与地面冲击; “-”和“+”分别代表冲击前和冲击后的状态变量。双足机器人 的周期步态对应系统的周期,解x(t)=x(t+T)中T是步态的周期。 系统式(6-23)的解可以表示为x(t)=φ(x0,t),如果存在x*和时间T 使得x*=φ(x*,T),则x(t)=φ(x*,t)是一个周期解。对于二维状态 空间,周期解对应于一个闭环,如果周期解是孤立的,称其为 极限环。若从极限环附近出发的解收敛到极限环,则称极限环 是稳定的。双足机器人周期被动行走步态对应于系统式(6-23) 的稳定极限环。
- 52.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搜索极限环的一种方法是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x*和周期 T,使得x*=φ(x*,T)。确定周期解的常用方法是庞加莱映射, 具体方法是选择庞加莱截面Γ使系统式(6-23)的解曲线与之 相交。可以得到庞加莱映射(见图6-11) Xi+1=p(xi) (6-24) 极限环对应庞加莱映射的不动点 x i p ( x i ) 。通过庞加莱映射 技术,极限环搜索转换成解非线性方程组式(6-24)问题。定 义 r ( x i ) p( x i ) x i ,可以使用牛顿(Newton)法求方程组(6 -24)的根 x i 1 x i [ Dx r ( x i )]1 r ( x i ) (6-25)
- 53.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11 庞加莱映射示意图
- 54.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12和图6-13给出了斜坡角度¢为1°、3°和5°时, 支撑腿和摆动腿的相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机器人行走 的步长和行走速度随着斜坡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理 论和实践都已经表明,当斜坡角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机器 人不存在周期行走步态。
- 55.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12 非支撑腿极限环
- 56.第6章 机器人动力学 图6-13 支撑腿极限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