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 2x
2020-03-01 136浏览
- 1.回 顾 波动学基础 u u 一、波长、频率与波速 T x y A cos t 二、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u t x y A cos 2 T 1 x dE k dE p ( dV ) A2 2 sin 2 t 2 u 1 平均能量密度 w A2 2 2 平均能流密度 I 1 A2 2 u w u 2 波的吸收 I I 0e ax x y A cos 2 t 三、波的能量、能量密度、波的吸收 能量
- 2.回 顾 波动学基础 一、波动的物理描述 波长、频率与波速 u T u 二、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原点 o 处质元的振动方程 y0 A cos t 任意点 P 点处质元的振动方程——波动方程 x y A cos t u t x y A cos 2 T 求解波动方 程是重点! x y A cos 2 t
- 3.10.2.2 波的能量 1. 波的能量 媒质中所有质元的动能和势 能之和称之为波的能量 . 波动方程 x y A cos t u y x v A sin t t u
- 4.动能: 1 1 x 2 2 2 2 dEk (dm )v ( dV ) A sin t 2 2 u 质元因变形而具有的势能等于动能 即 dE p dEk 质元的总能量 为 dE dE p dE k x ( dV ) A sin t u 2 2 2 —— 波动的能量
- 5.简谐振动系统的能量: x A cos t 动能: Ek 1 mv 2 1 kA2 sin 2 t 2 2 势能: E p 1 kx 2 1 kA2 cos2 t 2 2 1 2 总能量 E Ek E p kA 2 波动的能量: 动能最大时,势 能为零,相互转 化,机械能守恒 。 有能量传播 的波叫行波 . 1 x 2 2 2 dE k dE p ( dV ) A sin t 2 u 动能和势能同时达到最大或最小,机械能不守恒! 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该体积元不断地从后面的媒质获得能量 ,又不断地把能量传递给前面的媒质。 波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 方式。
- 6.2. 能量密度 单位体积内的能量称为能量密度 . dE w dV x dE ( dV ) A2 2 sin 2 t u 平面简谐波的能量密度为 x w A sin t u 2 2 2
- 7.平均能量密度 : 能量密度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 值. 1 1 T x 2 2 2 2 2 w A sin t dt A 2 T 0 u 3. 能流密度 能量的传播情况!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波动传播方向上 单位面积的平均能量,叫做波的 平均能流密 度 , 也称之为 波的强度 .
- 8.设在均匀媒质中,垂直于波速的方向 w 的面积为 S ,已知平均能量密度为 ,则 平均能流密度为 u w uTS I TS wu 1 A2 2 u 2 S uT
- 9.4. 波的吸收
- 10.4. 波的吸收 波在媒质中传播时,媒质总要吸 收一部分能量,因而波的强度将逐渐减弱, 这种现象叫做 波的吸收 . 实验指出当波通过厚度为 dx 的一簿 层媒质时 , 若波的强度增量为 dI (dI< 0) 则 dI 正比于入射波的强度 I ,也正比于媒质层的 厚度 dx dI Idx I dI x I0 I 0 dx
- 11.I ln ax I0 I I 0e I I0 I ax o dx I0 o x x
- 12.10.3 波的衍射和干涉 10.3.1 惠更斯原理 10.3.2 波的衍射 10.3.3 波的叠加原理 10.3.4 波的干涉 10.3.5 驻波 10.3.6 多普勒效应
- 13.的水 衍波 射 通 过 狭 缝 后
- 14.10.3.1 惠更斯原理 1. 惠更斯原理的表述 波所到达的每一点都可看作 发射次级子波的波源,新的波阵面就是 这些次级子波波阵面的包迹 .
- 15.S2 S1 o R1 ut S1 S2 r ut R2 u( t t ) 波所到达的每一点都可看作发射次级子波的 波源,新的波阵面就是这些次级子波波阵面的包 迹.
- 16.2. 惠更斯原理的应用 已知某一时刻的波阵面,用几何 方法决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可以解释波的 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
- 17.10.3.2 波的衍射 波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时 , 能够经绕过障碍物的边缘而前进 . 这种 现象称之为 波的衍射 . 波的衍射 1.传播方向改变 2.能绕过障碍物 3.尺度与波长接近 近时 , 当狭缝的尺度和波长大小接 才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
- 18.10.3.3 波的叠加原理 各振源所激起的波可在 同一 媒 质中 独立地传播,不改变各自的波长 独立 、频率和振动方向 . 在各个波相互交叠 的区域,各点的振动则是各个波 单独存 在时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 矢量和 . 在时 相遇前后各自独立; 相遇时相互叠加 .
- 19. 几列波相遇之后,仍然保持它们各自原有的特征 (频 率 、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并按照原 来的方向继续前进,好象没有遇到过其他波一样 . 在相遇区域内任一点的振动,为各列波单独存在 时在该点所引起的振动位移的矢量和 .
- 20.10.3.4 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振动 方向平行、相位相同 或相位差恒定的两列 波相遇时,使某些地 方振动始终加强,而 使另一些地方振动始 终减弱的现象,称为 波的干涉现象 .
- 21.10.3.4 波的干涉 波的相干条件 1 )频率相同; 2 )振动方向平行; 3 )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 相干波源–––两个频率相同、振动 方向相同、具有恒定相位差的振源 . 设两相干波源 S1 和 S2 ,其振动 方程为 y10 A10 cos t 1 y20 A20 cos t 2
- 22.如图所示设两波在 P 点相遇, 则两波源在 P 点激发的振动方程为分别为 2 r1 y1 A1 cos t 1 y A cos t 2 r2 2 2 2 y10 A10 cos t 1 y1 P r1 A10 cos (t ) 1 u1 2r1 A10 cos t 1 Tu1 P r1 S1 r2 S2
- 23.如图所示设两波在 P 点相遇, 则两波源在 P 点激发的振动方程为分别为 2 r1 y1 A1 cos t 1 y A cos t 2 r2 2 2 2 y y1 y2 P r1 S1 r2 Acos t S2
- 24.2 1 2 2 A A A 2 A1 A2 cos 2 r2 t 2 r2 r1 2 1 2 即 r2 r1 2 r1 t 1 P 波程差 2 则 2 1 初相位差 波程差引 起相位差 r1 S1 r2 S2
- 25.讨论 2 1 2 2 A A A 2 A1 A2 cos r2 r1 2 1 2π 1 ) 合振动的振幅(波的强度)在空间各点的 分布随位置而变,但是稳定的 . 2) 2k π k 0,1,2, A A1 A2 振动始终加强 (2k 1) π k 0,1,2, A A1 A2 振动始终减弱 其他 A1 A2 A A1 A2
- 26.2 1 A A A 2 A1 A2 cos 讨论 若 1 2 r2 r1 2 1 2π 则 2 π 波程差 r2 r1 k k 0,1,2, A A1 A2 3) 2 2 (2k 1) 2 A A1 A2 其他 振动始终加强 k 0,1,2, 振动始终减弱 A1 A2 A A1 A2
- 27.10.3.5 驻波 1. 驻波的形成 两列频率、振动方向分别相同,相位差恒 而且振幅、传播速度也相同,但传播方向相反 定, 的平面简谐波,沿 x 轴传播 , 其波动方程为 2 x y1 A cos t y A cos t 2 x 2
- 28.其合位移为 y y1 y2 cos cos 2 cos cos 2 2 2 x 2 x A cos t A cos t 2 x 2 A cos cos t 谐振因子 振幅因子
- 29.2 x y 2 A cos cos t 2 x 2x 当 cos 1 k x k k 0.1.2 2 振幅最大 2A ,称为波 x xk 1 xk 2 腹 2 x 2x 当cos 0 2k 1 2 x 2k 1 k 0.1.2 4 振幅为零,称为波节 x xk 1 xk 2
- 30.2. 驻波的特点 下面通过图形来看驻波
- 31.y 2A t 0 T t 4 y y 2A T t 2 3T t 4 y u x u u x u u x u u x u
- 32.几个注意点: 在波叠加区域内并没有振动状态(相位) 的传播,只有段与段之间的相位突变! 2 x y 2 A cos cos t 在每一段中的各点,振动相位是相同的, 驻定不变的,所以称之为 驻波 . 相位分布 振幅项 2 A cos 2x 可正可负 , 时间项 cos(t ) 对波线上所有质点有相同的值,表明驻波上相 邻波节间质点振动相位相同,波节两边的质点 y 相位为t 的振动有相位差 。 3λ 4 λ 2 λ 4 λ 4 O 相位分布图 λ 2 3λ 4 x 相位为t
- 33.能量分布 在驻波形成后,各个质点分别在各自的 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运动。能量 ( 动能和势 能 ) 在波节和波腹之间来回传递,无能量的传 播。
- 34.实验——弦线上的驻波:
- 35.反射点 B 固定 3. 弦线上的驻波 A 振幅始终为 0 B B 为波节 形成驻波的条件 L n 2 A B 波节间为 半波长的整 数倍
- 36.补充 1 、一平面简谐波在 t = 0 时刻的波形图, 求 (1) 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2) yP(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u = 0.08 m/s O P 0.20 0.40 y (m) x (m) 0.60 u t=2s 0.5 O 1 2 x (m) - 0.04 补充 2 、 沿 x 轴负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在 t = 2 s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设波速 u = 0.5 m/s . 求:原点 O 的振动方程.
- 37.10.3.6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波源或观察者相对 于介质运动,使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 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 38.设波源发出的波的频率为 0 ,周期为 T, 波在 媒质中的速度为 u . 单位时间内,位于观察 S O · V0 u 者左边的波源发出的波向右 传播了距离 u ,同时观察者 向左移动了距离 V0, 这相当 于波通过观察者的距离为 u+V0 。 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 者的完整波的个数 ( 频率 ) 为: 观测者向着波源运 u V0 u V0 V0 1 0 动时,接收到的频 u uT 率大于波源的频率 。
- 39.若 O 背离 S 运动 , 则以- V0 代替 V0 。 V0 1 0 u 观测者背着波源运动时,接收到的频 率小于波源的频率。
- 40.2. 观测者静止 , 波源以速度 Vs 向观测者 u 运动 S VsT vs 观测者测得的波长为 观测者 VsT V0 v 1 0 u 火 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者的完整的波的个数 ( 频率 ) : 车 u u u 1 u 进 0 VsT T u V 站 s Vs T
- 41.3. 波源和观测者都运动 Vs 0 , V0 0 若波源和观测者相向运动, u Vs 因为波源运动,波长 VsT 0 为 因为观测者运动,波速为 u V0 u V0 u V0 0 u Vs
- 42.例 一声源其振动频率为 . 1000Hz 1 ( 1 ) 当它以 的速度向静止的观 20m s 测者运动时,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是多大 ?( 2 )如果声源静止 ,20 而观测者以 m s -1 的速度向声源运动时 , 观测者接收到 的频率是多大?设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 s 1 . 解 u 340 1000 1063Hz 1 u Vs 0 340 20 20 V0 2 1 0 1 1000 1059Hz u 340
- 43.第五篇 振动和波动 重点: 加 振动方程、波动方程、相干波的叠 1 .掌握描述谐振动和简谐波动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各 量的相互关系。 2 .掌握旋转矢量法,并能用以分析有关问题。 3 .掌握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建立 一维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 .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以及合 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
- 44.5 .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点 的谐振动方程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的方法 ,以及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曲线。 6 .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 相干条件。能用相位差或波程差的概念分析和确 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 45.例 两人各执长为 l 的绳的一端 , 以相同的角 频率和振幅在绳上激起振动,右端的人的振动比左端 的人的振动相位超前 ,试以绳的中点为坐标原点描 写合成驻波。由于绳很长,不考虑反射。绳上的波速 设为 u 。 y1 A cos t y2 A cos(t ) 右行波表达式:y1 A cos t x u 1 左行波表达式:y2 A cos t x u 2 l A cos t 1 A cos t 2u l 1 2u
- 46.l A cos t 2 A cos(t ) 2u l 2 2u 右行波、左行波表达式: x l y1 A cos t u 2u x l y2 A cos t u 2u
- 47. x l y y1 y2 A cos t u 2u x l A cos t u 2u x l y 2 A cos cos t 2u 2 u 2 当 =0 , x=0 处为波腹 ; 当 = 时, x =0 处为波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