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风格
2020-02-27 239浏览
- 1.1 OpenDoc Series' 架构风格与基于网络的软件架构设计 (博士论文) 作者:Roy Thomas Fielding 博士 译者:李锟、廖志刚、刘丹、杨光
- 2.2 原文链接: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 作者简介: Roy Thomas Fielding 博士是 HTTP 和 URI 等 Web 架构标准的主要设计者,Apache HTTP 服务器的主要开发者。他为 Web 架构的设计作出极其杰出的贡献,他的工作为 Web 架构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译者简介: 李锟(ajaxcn.org 网站站长)、廖志刚(91yee 翻译社区负责人)、刘丹(Matrix 技术社 区负责人)、杨光(《重构与模式》的译者) 版权声明: 本论文是有版权的著作,英文原文的版权属于 Roy Thomas Fielding 博士所有,中文译 文的版权属于全体译者共同所有。译者在得到了 Fielding 博士的许可之后翻译了这篇论文。 本译文的发布权属于 Fielding 博士和全体译者共同所有。未经许可,其他网站不得全部或部 分转载本译文的内容。 致谢: 本论文是 Web 发展史上一篇非常重要的技术文献。出于社会责任感,译者认为极其有 必要将它介绍给国人,使国人得以一窥 HTTP 和 URI 等 Web 架构标准背后的基本原理。基 于相同的基本原理,Web 开发者能够设计并建造出最为高效的 Web 应用。因此译者发起了 这一公益性的翻译项目。除了四位主要的译者以外,来自新浪公司的田乐、丁舜佳和梁晓星 也参与了第 3 章的部分翻译工作,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此外,国内一些专家认真地 审阅了论文的译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评论,使得译文的质量得以保证。在此向他们表示诚 挚的感谢,他们是:庄表伟、李琳骁、金尹、孟岩、骆古道、范凯、刘新生、刘江。
- 3.3 内容目录 论文摘要..............................................................................................................................................7 绪论......................................................................................................................................................8 第 1 章 软件架构...............................................................................................................................10 1.1 运行时抽象.............................................................................................................................10 1.2 元素 .......................................................................................................................................10 1.2.1 组件..................................................................................................................................11 1.2.2 连接器..............................................................................................................................12 1.2.3 数据 ................................................................................................................................12 1.3 配置.........................................................................................................................................12 1.4 属性 .......................................................................................................................................13 1.5 风格.........................................................................................................................................13 1.6 模式和模式语言.....................................................................................................................14 1.7 视图.........................................................................................................................................15 1.8 相关工作 ...............................................................................................................................15 1.8.1 设计方法学......................................................................................................................15 1.8.2 设计、设计模式、模式语言手册..................................................................................15 1.8.3 参考模型和特定于领域的软件架构..............................................................................16 1.8.4 架构描述语言..................................................................................................................16 1.8.5 形式化的架构模型..........................................................................................................17 1.9 小结 .......................................................................................................................................17 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18 2.1 范围.........................................................................................................................................18 2.1.1 基于网络 vs. 分布式......................................................................................................18 2.1.2 应用软件 vs. 网络软件..................................................................................................18 2.2 评估应用软件架构的设计.....................................................................................................18 2.3 关键关注点的架构属性.........................................................................................................19 2.3.1 性能(Performance).....................................................................................................19 2.3.1.1 网络性能(Network Performance).......................................................................20 2.3.1.2 用户可觉察的性能(User-perceived Performance)............................................20 2.3.1.3 网络效率(Network Efficiency)..........................................................................21 2.3.2 可伸缩性(Scalability).................................................................................................21 2.3.3 简单性(Simplicity).....................................................................................................21 2.3.4 可修改性(Modifiability)............................................................................................21 2.3.4.1 可进化性(Evolvability)......................................................................................22 2.3.4.2 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22 2.3.4.3 可定制性(Customizability)................................................................................22 2.3.4.4 可配置性(Configurability).................................................................................22 2.3.4.5 可重用性(Reusability)........................................................................................22 2.3.5 可见性(Visibility).......................................................................................................22 2.3.6 可移植性(Portability).................................................................................................23 2.3.7 可靠性(Reliability).....................................................................................................23 2.4 小结.........................................................................................................................................23
- 4.4 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24 3.1 分类方法学.............................................................................................................................24 3.1.1 选择哪些架构风格来进行分类......................................................................................24 3.1.2 风格所导致的架构属性..................................................................................................24 3.1.3 可视化..............................................................................................................................24 3.2 数据流风格(Data-flow Styles)..........................................................................................25 3.2.1 管道和过滤器(Pipe and Filter,PF)..........................................................................25 3.2.2 统一管道和过滤器(Uniform Pipe and Filter,UPF)................................................26 3.3 复制风格(Replication Styles)............................................................................................26 3.3.1 复制仓库(Replicated Repository,RR).....................................................................26 3.3.2 缓存(Cache,$)..........................................................................................................26 3.4 分层风格(Hierarchical Styles)...........................................................................................27 3.4.1 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27 3.4.2 分层系统(Layered System,LS)和分层-客户-服务器(Layered-ClientServer,LCS).........................................................................................................................28 3.4.3 客户-无状态-服务器(Client-Stateless-Server,CSS)...............................................28 3.4.4 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Client-Cache-Stateless-Server,C$SS)........................28 3.4.5 分层-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Layered-Client-Cache-Stateless-Server,LC$SS) ...................................................................................................................................................29 3.4.6 远程会话(Remote Session,RS)...............................................................................29 3.4.7 远程数据访问(Remote Data Access,RDA)............................................................29 3.5 移动代码风格(Mobile Code Styles)..................................................................................29 3.5.1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30 3.5.2 远程求值(Remote Evaluation,REV).......................................................................30 3.5.3 按需代码(Code on Demand,COD) .......................................................................31 3.5.4 分层-按需代码-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Layered-Code-on-Demand-Client-CacheStateless-Server,LCODC$SS).............................................................................................31 3.5.5 移动代理(Mobile Agent,MA).................................................................................31 3.6 点对点风格(Peer-to-Peer Styles).......................................................................................31 3.6.1 基于事件的集成(Event-based Integration,EBI).....................................................32 3.6.2 C2.....................................................................................................................................32 3.6.3 分布式对象(Distributed Objects,DO).....................................................................33 3.6.4 被代理的分布式对象(Brokered Distributed Objects,BDO)..................................33 3.7 局限.........................................................................................................................................33 3.8 相关工作.................................................................................................................................34 3.8.1 架构风格和模式的分类方法..........................................................................................34 3.8.2 分布式系统和编程范例..................................................................................................35 3.8.3 中间件..............................................................................................................................35 3.9 小结.........................................................................................................................................35 第 4 章 设计 Web 架构:问题与洞察力..........................................................................................37 4.1 万维网应用领域的需求.........................................................................................................37 4.1.1 低门槛..............................................................................................................................37 4.1.2 可扩展性..........................................................................................................................37 4.1.3 分布式超媒体..................................................................................................................38
- 5.5 4.1.4 Internet 规模....................................................................................................................38 4.1.4.1 无法控制的可伸缩性..............................................................................................38 4.1.4.2 独立部署..................................................................................................................38 4.2 问题.........................................................................................................................................39 4.3 推导方法(Approach)..........................................................................................................39 4.4 小结.........................................................................................................................................40 第 5 章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41 5.1 推导 REST...............................................................................................................................41 5.1.1 从“空”风格开始..........................................................................................................41 5.1.2 客户-服务器....................................................................................................................41 5.1.3 无状态..............................................................................................................................42 5.1.4 缓存..................................................................................................................................42 5.1.5 统一接口..........................................................................................................................44 5.1.6 分层系统..........................................................................................................................44 5.1.7 按需代码..........................................................................................................................45 5.1.8 风格推导小结..................................................................................................................46 5.2 REST 架构的元素...................................................................................................................46 5.2.1 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46 5.2.1.1 资源和资源标识符(Resources and Resource Identifiers).................................47 5.2.1.2 表述(Representations)........................................................................................48 5.2.2 连接器(Connectors)...................................................................................................49 5.2.3 组件(Components).....................................................................................................50 5.3 REST 架构的视图...................................................................................................................51 5.3.1 过程视图(Process View)............................................................................................51 5.3.2 连接器视图(Connector View)....................................................................................52 5.3.3 数据视图(Data View).................................................................................................53 5.4 相关工作.................................................................................................................................54 5.5 小结.........................................................................................................................................55 第 6 章 经验与评估...........................................................................................................................56 6.1 Web 标准化.............................................................................................................................56 6.2 将 REST 应用于 URI..............................................................................................................57 6.2.1 重新定义资源..................................................................................................................57 6.2.2 操作影子(Manipulating Shadows).............................................................................57 6.2.3 远程创作(Remote Authoring)....................................................................................58 6.2.4 将语义绑定到 URI..........................................................................................................58 6.2.5 REST 在 URI 中的不匹配...............................................................................................59 6.3 将 REST 应用于 HTTP...........................................................................................................59 6.3.1 可扩展性..........................................................................................................................59 6.3.1.1 协议版本控制..........................................................................................................60 6.3.1.2 可扩展的协议元素..................................................................................................60 6.3.1.3 升级..........................................................................................................................61 6.3.2 自描述的消息..................................................................................................................61 6.3.2.1 主机..........................................................................................................................61 6.3.2.2 分层的编码..............................................................................................................61
- 6.6 6.3.2.3 语义独立性..............................................................................................................62 6.3.2.4 传输独立性..............................................................................................................62 6.3.2.5 尺寸限制..................................................................................................................62 6.3.2.6 缓存控制..................................................................................................................63 6.3.2.7 内容协商..................................................................................................................63 6.3.3 性能..................................................................................................................................64 6.3.3.1 持久连接..................................................................................................................64 6.3.3.2 直写式(write-through)缓存................................................................................64 6.3.4 REST 在 HTTP 中的不匹配............................................................................................64 6.3.4.1 区分非权威的响应..................................................................................................65 6.3.4.2 Cookie......................................................................................................................65 6.3.4.3 必需扩展(Mandatory Extensions)......................................................................66 6.3.4.4 混合元数据(Mixing Metadata)..........................................................................66 6.3.4.5 MIME 语法..............................................................................................................66 6.3.5 将响应匹配到请求..........................................................................................................66 6.4 技术迁移.................................................................................................................................67 6.4.1 libwww-perl 的部署经验................................................................................................67 6.4.2 Apache 的部署经验.........................................................................................................67 6.4.3 开发顺从于 URI 和 HTTP/1.1 的软件...........................................................................68 6.5 架构上的教训.........................................................................................................................68 6.5.1 基于网络的 API 的优势..................................................................................................68 6.5.2 HTTP 并不是 RPC...........................................................................................................69 6.5.3 HTTP 并不是一种传输协议...........................................................................................70 6.5.4 媒体类型的设计..............................................................................................................70 6.5.4.1 一个基于网络的系统中的应用状态......................................................................70 6.5.4.2 增量处理..................................................................................................................71 6.5.4.3 Java vs. JavaScript....................................................................................................71 6.6 小结.........................................................................................................................................72 结论....................................................................................................................................................73 参考文献............................................................................................................................................75
- 7.论文摘要 7 论文摘要 架构风格与基于网络的软件架构设计 作者:Roy Thomas Fielding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博士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2000 年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Richard N. Taylor 教授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软件架构的设计满足了 Internet 规模(Internet-scale)的分布式超媒体系统的需求。在过去的 10 年间,通过对定义 Web 架构的标准所做的一系列修改,Web 以迭代的方式不断地发展着。为了识别出 Web 需 要改善的那些方面,并且避免对其进行不想要的修改,必需要有一种现代 Web 架构的模型, 用来指导 Web 的设计、定义和部署。 软件架构的研究探索了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划分一个系统、如何标识组件、组件之间如何 通信、信息如何沟通、系统的元素如何能够独立地进化,以及上述的所有东西如何能够使用 形式化的和非形式化的符号加以描述。我的工作的动机是希望理解和评估基于网络的应用的 架构设计,通过有原则地使用架构约束,从而从架构中获得所希望的功能、性能和社会学几 方面的属性。一种架构风格是一组已命名的、协作的架构约束。 这篇论文定义了一个框架,致力于通过架构风格来理解软件架构,并且展示如何使用风 格来指导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设计。本文使用了一个对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风格的调查, 根据不同的风格在分布式超媒体的架构中所导致的架构属性,来对这些风格进行分类。然后 我介绍了表述性状态转移(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REST)的架构风格,并且描述了 如何使用 REST 来指导现代 Web 架构的设计和开发。 REST 强调组件交互的可伸缩性、接口的通用性、组件的独立部署、以及用来减少交互 延迟、增强安全性、封装遗留系统的中间组件(intermediary components)。我描述了指导 REST 的软件工程原则和选择用来支持这些原则的交互约束,并将它们与其他架构风格的约 束进行了对比。最后,我描述了从在超文本转移协议(HTTP)和统一资源标识符(URI) 的标准中应用 REST,以及从这两个标准在 Web 客户端和服务器软件的后续部署等过程中学 到的经验教训。
- 8.绪论 8 绪论 抱歉……你说的可是“屠刀”? ——摘自《建筑师讽刺剧》(The Architects Sketch)[111] 正如 Perry 和 Wolf 的预言,软件架构成为了 20 世纪 90 年代软件工程研究的焦点。由于 现代软件系统的复杂性,更加有必要强调组件化的系统,其实现被划分为独立的组件,这些 组件通过相互通信来执行想要完成的任务。软件架构的研究探索了如何以最佳方式划分一个 系统、如何标识组件、组件之间如何通信、信息如何沟通、组成系统的元素如何能够独立地 进化,以及上述的所有东西如何能够使用形式化的和非形式化的符号加以描述。 一个优秀的架构并非凭空想象。所有架构级的设计决策应该根据被设计系统的功能、行 为和社会学等方面的需求来作出,这是一个原则,既适用于软件架构,同样也适用于传统的 建筑架构领域。“形式追随功能”的指导方针来自从数百年失败的建筑项目中获得的经验, 但是却常常被软件从业者忽视。上面引用的那句滑稽搞笑的话来自于 Monty Python 系列讽刺 剧,这是当一个建筑师在面对设计一个城市公寓区的目标时,头脑里所抱有的荒诞想法。他 想使用所有的现代屠宰场的组成部分来完成这个设计。这也许是他所构思过的最棒的屠宰场, 但是对于预期的房客来说却谈不上舒适,他们不得不战战兢兢地行穿行在安装着旋转刀头的 走廊中。 《建筑师讽刺剧》里的夸张说法也许看似荒唐可笑,但是考虑到我们是如此频繁地看到 软件项目一开始就采用最新时髦的架构设计,到后来却发现系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 一种架构。design-by-buzzword(按照时髦的词汇来做设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至少在软 件行业中,很多此类行为是由于对一组特定的架构约束为什么是有用的缺乏理解。换句话说, 当选择那些优秀的软件架构来重用时,这些架构背后的推理过程(reasoning),对于设计者 来说并非是显而易见的。 这篇论文探索了在计算机科学的两个研究学科(软件和网络)边界上的连接点。软件研 究长期以来关注软件设计的分类和对于设计方法学的开发,但是极少能够客观地评估不同的 设计选择对于系统行为的影响。网络研究则恰恰相反,集中于系统之间普通的通信行为的细 节和提高特殊通信技术的性能,却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改变一个应用的交互风格对于性 能产生的影响要比改变交互所使用的通信协议更大。我的工作的动机是希望理解和评估基于 网络的应用的架构设计,通过有原则地使用架构约束,从而从架构中获得所希望的功能、性 能和社会学几方面的属性。当给定一个名称时,一组协作的架构约束就成为了一种架构风格。 这篇论文的前三章定义了一个通过架构风格来理解软件架构的框架,揭示了架构风格如 何能够被用来指导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设计。当将常见的架构风格应用于基于网络的超媒 体的架构时,将会导致一系列架构属性,根据这些架构属性来对架构风格进行调查和分类。 然后使用得到的分类来识别出一组能够改善早期万维网的架构的架构约束。 如同我们在第 4 章中所讨论的,设计 Web 的架构就必须要理解 Web 的需求。Web 是旨 在成为一个 Internet 规模的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这意味着它的内涵远远不只仅仅是地理上的 分布。Internet 是跨越组织边界互相连接的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提供商必须有能力应对无 法控制(anarchic)的可伸缩性的需求和软件组件的独立部署。通过将动作控制(action controls)内嵌在从远程站点获取到的信息的表述之中,分布式超媒体为访问服务提供了一 种统一的方法。因此 Web 的架构必须在如下环境中进行设计,即跨越高延迟的网络和多个 可信任的边界,以大粒度的(large-grain)数据对象进行通信。 第 5 章介绍并详细描述了为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设计的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的架构 风格。REST 提供了一组架构约束,当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时,强调组件交互的可伸缩性、
- 9.绪论 9 接口的通用性、组件的独立部署、以及用来减少交互延迟、增强安全性、封装遗留系统的中 间组件。我描述了指导 REST 的软件工程原则和选择用来支持这些原则的交互约束,并将它 们与其他架构风格的约束进行了对比。 如第 6 章中所展示的那样,在过去的 6 年间,REST 架构风格被用来指导现代 Web 的架 构的设计和开发。这个工作与我所创作的超文本转移协议(HTTP)和统一资源标识符 (URI)的 Internet 标准共同完成,这两个规范定义了被所有 Web 之上的组件交互所使用的 通用的接口。 就像大多数真实世界中的系统一样,并非所有已部署的 Web 架构的组件都服从其架构 设计中给出的每一个约束。REST 既被用来作为定义架构改进的一种方法,也被用来作为识 别架构不匹配(mismatch)的一种方法。当由于无知或者疏忽,一个软件实现以违反架构约 束的方式来部署时,就会发生不匹配。尽管不匹配通常无法避免,但是有可能在它们定型之 前识别出它们。在第 6 章中总结了几种在现代 Web 架构中的不匹配情况,并且对它们为何会 出现和它们如何偏离 REST 进行了分析。 概括来说,这篇论文对于 Internet 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软件研究作出了如下贡献: ● 一个通过架构风格来理解软件架构的框架,包括了一组相容的术语,用来描述软 件架构; ● 通过当某种架构风格被应用于一个分布式超媒体系统的架构时,它将导致的架构 属性,来对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风格进行分类。 ● REST,一种新颖的分布式超媒体系统的架构风格;以及 ● 在设计和部署现代万维网的架构的过程中,应用和评估 REST 架构风格。
- 10.第 1 章 软件架构 10 第 1 章 软件架构 尽管软件架构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但是对于什么应该被纳入架构的 定义,研究者们几乎从未达成过共识。在很多情况下,这导致了在过去的研究中忽视了架构 设计的一些重要的方面。本章在检查文献中现存的定义和我自己在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方 面的洞察力的基础上,定义了一套自相容(self-consistent)的软件架构术语。每个定义使用 方框突出显示,随后讨论该定义如何得来,或者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 1.1 运行时抽象 一个软件架构是一个软件系统在其操作的某个阶段的运行时(run-time)元素的抽 象。一个系统可能由很多层抽象和很多个操作阶段组成,每个抽象和操作阶段都 有自己的软件架构。 软件架构的核心是抽象原则:通过封装来隐藏系统的一些细节,从而更好地识别和支持 系统的属性[117]。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有多层的抽象,每一层抽象都有自己的架构。架构代 表了在某个层次上系统行为的抽象,架构的元素被描述为提供给同层的其他元素的抽象接口 [9]。在每一个元素之中,也可能还存在着另一个架构,定义了子元素的系统,这个系统实 现了由父元素的抽象接口所展示的行为。这样的架构可以递归下去直到最基本的系统元素: 它们不能再被分解为抽象层次更低的元素。 除了架构的层次,软件系统通常拥有多个操作阶段,例如启动、初始化、正常处理、重 新初始化和停止。每个操作阶段都有自己的架构。例如,配置文件在启动阶段会被当作架构 的一个数据元素来处理,但是在正常处理阶段则不会当作一个架构元素,因为在这个阶段这 些信息已经分布到了系统中的各处。事实上,配置文件也有可能定义了正常处理阶段的架构。 系统架构的一个整体描述必须既能够描述各个阶段的系统架构的行为,也能够描述在各个阶 段之间的架构的迁移。 Perry 和 Wolf [105]将处理元素定义为“数据的转换”,而 Shaw 等人[118]则将组件描述 为“计算和状态的所在地”。Shaw 和 Clements [122] 进一步指出:“组件是在运行时执行某 种功能的软件单元。这样的例子有程序、对象、进程、过滤器。”这引出了软件架构 (software architecture)和通常所说的软件结构(software structure)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软件架构是软件系统在运行时的抽象,而软件结构则是静态源代码的属性。尽管将源代码的 模块化结构与正在运行的系统中的行为部件对应起来是有好处的,使用相同的代码部分(例 如共享库)来实现独立的软件组件也有很多好处。我们将软件架构和源代码结构分离开来是 为了更好的关注软件运行时的特性,这些特性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组件实现。因此,尽管架 构的设计和源代码结构的设计关系密切,它们其实是分离的设计活动。不幸的是,有些软件 架构的描述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区别(例如[9])。 1.2 元素 一个软件架构由一些架构元素(组件、连接器和数据)的配置来定义,这些元 素之间的关系受到约束,以获得想要得到的一组架构属性。 Perry 和 Wolf [105] 对软件架构的范围和知识基础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他们提出了一个 模型,将软件架构定义为一组架构元素,这些元素具有通过一组基本原理(rationale)来描 述的特殊形式。架构元素包括处理、数据、连接元素。形式则由元素的属性和元素之间的关
- 11.第 1 章 软件架构 11 系(即元素之上的约束)来定义。这些基本原理通过捕获选择架构风格、选择元素和形式的 动机 ,为架构提供了底层的基础。 我的软件架构定义是在 Perry 和 Wolf [105]的模型基础之上的一个更加详尽的版本,但 是不包括基本原理部分。尽管基本原理是软件架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架构 的描述方面,但是将它包括在软件架构的定义中,将会暗示设计文档是运行时系统的一部分。 是否包括基本原理能够影响一个架构的开发,但是架构一旦建成,它将脱离其所基于的原理 而独立存在。反射型的系统[80]能够根据过去的性能改变今后的行为,但是这样做是用一个 更低层次的架构替换另一个更低层次的架构,而不是在那些架构中包含基本原理。 用一个类比来说明,想象一下当一个大楼的蓝图和设计计划图被烧毁了将会发生什么事 情?大楼会瞬间倒塌么?不会,因为支撑着楼顶的墙体仍然保持完好无损。按照设计,一个 架构拥有一组属性,允许该架构满足甚至超出系统的需求。忽视这些属性,在将来的修改中 可能会违反架构的约束,就好像用一面大型窗户取代承重墙会破坏大楼结构的稳定性一样。 所以,我们的软件架构定义中没有包括基本原理,而是包括了架构的属性。基本原理说明了 这些属性,缺少基本原理可能会导致架构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化,但是基本原理本身并不是 架构的一部分。 Perry 和 Wolf [105]的模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不同类型的元素之间的区别。处理元素 (processing elements)是执行数据转换的元素,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包含被使用和 被转换的信息的元素,连接元素(connecting elements)是将架构的不同部分结合在一起的 粘合剂。我将使用更加流行的术语:组件(components)和连接器(connectors)来分别表 示处理元素和连接元素。 Garlan 和 Shaw [53]将系统的架构描述为一些计算组件和这些组件之间的交互(连接 器)。这一模型是对于 Shaw 等人的模型[118]的扩展:一个软件系统的架构按照一些组件和 这些组件之间的交互来定义。除了指出了系统的结构和拓扑以外,架构还显示出了想要获得 的系统需求和构建系统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详细的定义可以在 Shaw 和 Garlan [121] 的文章中找到。 Shaw 等人的模型的令人惊讶之处,是他们将软件架构的描述当作成是架构本身,而不 是将软件的架构定义为存在于软件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软件架构被简化为通常在大多数非 形式化的架构图表中能够看到的东西:方框(组件)和直线(连接器)。数据元素和其他很 多真实软件架构的动态方面都被忽略了。这样的一个模型是不足以描述基于网络的软件架构 的,因为对于基于网络的应用而言,数据元素在系统中的位置和移动常常是系统行为唯一至 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1.2.1 组件 一个组件是软件指令和内部状态的一个抽象单元,通过其接口提供对于数据的转 换。 组件是软件架构中最容易被识别出来的方面。在 Perry 和 Wolf [105]的定义中,处理元 素被定义为提供对于数据元素的转换的组件。Garlan 和 Shaw [53]将组件简单描述为执行计 算的元素。我们的定义试图更加精确地将组件和连接器之中的软件(software within connectors)区分开来。 组件是软件指令和内部状态的一个抽象单元,通过其接口提供对于数据的转换。转换的 例子包括从二级存储将数据加载到内存、执行一些运算、转换为另外一种格式、使用其他数 据来封装等等。每个组件的行为是架构的一部分,能够被其他组件观察到(observed)或看 到(discerned) [9]。换句话说,组件应该由它为其他组件提供的接口和服务来定义,而不
- 12.第 1 章 软件架构 12 是由它在接口之后的实现来定义。Parnas [101]将此定义为其他架构元素能够对该组件作出的 一组假设。 1.2.2 连接器 一个连接器是对于组件之间的通讯、协调或者合作进行仲裁的一种抽象机制。 Perry 和 Wolf [105] 将连接元素模糊地描述为将架构的不同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Shaw 和 Clements [122]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的定义:连接器是是对于组件之间的通讯、协调 或者合作进行仲裁的一种抽象机制。连接器的例子包括共享的表述、远程过程调用、消息传 递协议和数据流。 也许理解连接器的最佳方式是将它们与组件加以对比。连接器通过将数据元素从它的一 个接口转移(transferring)到另一个接口而不改变数据,来支持组件之间的通信。在其内部, 一个连接器可以包含一个由组件组成的子系统,为了转移的目的对数据进行某种转换、执行 转移、然后做相反的转换并交付与原始数据相同的结果。然而,架构所捕获到的外部行为的 抽象可以忽略这些细节。与之相反,从外部的角度观察,组件可以(尽管并非总是)对数据 进行转换。 1.2.3 数据 一个数据是组件通过一个连接器接收或发送的信息元素。 上面已经提到,是否有数据元素是 Perry 和 Wolf [105]所提出的模型与大多数其他软件 架构研究所提出的模型[1, 5, 9, 53, 56, 117-122, 128]之间的最大区别。Boasson [24] 批评当前 的软件架构研究过于强调组件的结构和架构开发工具,他建议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以数 据为中心的架构建模上。Jackson [67]也有相似的观点。 数据是组件通过一个连接器接收或发送的信息元素。数据的例子包括字节序列、消息、 编码过的参数、以及序列化过的对象,但是不包括那些永久驻留或隐藏在组件中的信息。从 架构的角度来说,一个“文件”其实是一种转换,文件系统组件从它的接口接收到的一个“ 文件名”数据,将该数据转换为记录在(隐藏的)内部存储系统中的字节序列。组件也能够 生成数据,例如一个时钟或传感器的软件封装。 数据元素在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中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天性,这往往决定了一个特定的 架构风格是否是合适的。在对移动代码设计范例(mobile code design paradigms)的比较中 [50]尤其明显,在这个场景中你必须要在两种风格中做出选择:是直接与组件进行交互;还 是将组件转换为一个数据元素,通过网络转移,然后转换回一个能够在本地与之交互的组件。 不在架构层面上考虑数据元素,是完全不可能评估这样的一个架构的。 1.3 配置 一个配置是在系统的运行期间组件、连接器和数据之间的架构关系的结构。 Abowd 等人[1]将架构的描述定义为根据三个基本的语义类来对系统进行描述:组件— —计算的所在地;连接器——定义组件之间的交互;配置——相互交互的组件和连接器的集 合。可以使用多种与特定风格相关的形象化符号来可视化地展示这些概念,便于描述合法的 计算和交互、以及想要得到的系统约束。
- 13.第 1 章 软件架构 13 严格来说,你可能会认为一个配置等价于一组组件交互之上的特定约束。例如,Perry 和 Wolf [105] 在他们的架构形式关系(architectural form ralationships)的定义中包括了拓扑。 然而,将主动的拓扑与更加通用的约束分离开,使得一个架构师更容易将主动的配置与所有 合法配置可能影响的领域区分开。Medvidovic 和 Taylor [86]给出了在架构描述语言中额外用 来对配置进行区分的基本原理。 1.4 属性 软件架构的架构属性集合包括了对组件、连接器和数据的选择和排列所导致的所有属性。 架构属性的例子包括了可以由系统获得的功能属性和非功能属性,例如:进化的相对容易程 度、组件的可重用性、效率、动态扩展能力;这些常常被称作品质属性(quality attributes [9])。 属性是由架构中的一组约束所导致的。约束往往是由在架构元素的某个方面应用软件工 程原则[58]来驱动的。例如,统一管道和过滤器(uniform pipe-and-filter)风格通过在其组件 接口之上应用通用性(generality)原则——强迫组件实现单一的接口类型,从应用中获得了 组件的可重用性和可配置性的品质。因此,架构约束是由通用性原则所驱动的“统一组件接 口”,目的是获得两个想要得到的品质,当在架构中实现了这种风格时,这两个品质将成为 可重用和可配置组件的架构属性。 架构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包含一组架构属性的架构,这些架构属性形成了系统需求的 一个超集。不同架构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想要得到的系统本身的特性。2.3 节检查了那 些对于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特别重要的属性。 1.5 风格 一种架构风格是一组协作的架构约束,这些约束限制了架构元素的角色和功能, 以及在任何一个遵循该风格的架构中允许存在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因为一种架构既包含功能属性又包含非功能属性,直接比较不同类型系统的架构,或者 甚至是比较在不同环境中的相同类型的系统会比较困难。风格是一种用来对架构进行分类和 定义它们的公共特征[38]的机制。每一种风格都为组件的交互提供了一种抽象,并且通过忽 略架构中其余部分的偶然性细节,来捕获一种交互模式(pattern of interation)的本质特征 [117]。 Perry 和 Wolf [105]将架构风格定义为对于元素类型(element types)的一种抽象和来自 不同的特定架构的形式化方面(formal aspects,也许仅集中在架构的一些特定方面)。一种 架构风格封装了关于架构元素的重要决策,强调对于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约束。这 个定义允许风格仅仅聚焦于架构的连接器,或者组件接口的一些特定方面。 与之相反,Garlan 和 Shaw [53]、Garlan 等人[56]、Shaw 和 Clements [122]都根据各种类 型的组件之间的交互模式来定义风格。明确地说,一种架构风格决定了在此风格的实例中能 够使用的组件和连接器的词汇表,以及一组如何能够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约束[53]。对于架 构风格的这种限制很大的视图是他们的软件架构定义的直接结果——即,将架构看作是一个 形式化的描述,而不是一个正在运行的系统,这导致了仅仅基于从包含方框和直线的图表中 总结出来的共享模式来进行抽象。Abowd 等人[1]更进一步,将其明确定义为一个约定的集 合(collection of conventions),这个集合用来将一套架构描述解释为对于一种架构风格的定 义。 新的架构能够被定义为特定风格的实例(instances)[38]。因为架构风格可能强调的是
- 14.第 1 章 软件架构 14 软件架构的不同方面,一种特定的架构可能是由多种架构风格组成的。同样地,能够通过将 多种基本风格组合为单个的协作风格来形成一种混合风格。 一些架构风格常常被描述为适合于所有形式的软件的“银弹”式解决方案。然而,一个 好的设计师应该选择一种与正在解决的特定问题最为匹配的风格[119]。为一个基于网络的应 用选择正确的架构风格必须要理解该问题领域[67],因此需要了解应用的通信需求,知道不 同的架构风格和它们所导致的特殊问题,并且有能力根据基于网络的通信的特性来预测每种 交互风格的敏感度[133]。 不幸的是,使用术语“风格”来表达一组协作的约束常常会令人困惑。这种用法与“风 格”一词在词典中的用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强调设计过程的个性化。Loerke [76]专门用了 一章来贬低在一个专业建筑师的工作中应该为个性化风格保留位置的想法。相反地,他将风 格描述为批评家对于过去架构的视图,即应该由可选择的原料、社区的文化、本地统治者的 自尊心等等因素来负责架构的风格,而不是由设计者来负责。换句话说,Loerke 认为在传统 的建筑架构中,风格的真正来源是一组应用在设计上的约束,达到或复制一种特定的风格应 该是设计者的最低的目标。由于将一组已命名的约束称作一种风格,使得对公共约束的特征 进行沟通变得更加容易,我们将架构风格用作一种进行抽象的方法,而不是代表一种个性化 的设计。 1.6 模式和模式语言 在进行架构风格的软件工程研究的同时,面向对象编程社区一直在基于对象的(objectbased)软件开发领域探索如何使用设计模式和模式语言来描述重复出现的抽象。一种设计 模式被定义为一种重要的和重复出现的系统构造。一种模式语言是一个模式的系统,以一种 对这些模式的应用加以指导的结构来进行组织[70]。设计模式和模式语言的概念都基于 Alexander 等人的著作[3, 4]中关于建筑架构的内容。 模式的设计空间(design space)包括了特定于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实现关注点,例如 类继承和接口组合,以及架构风格所带来的高层次的设计问题[51]。在一些情况下,架构风 格的描述也被称作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s)[120]。然而,模式的一个主要的优点是 它们能够将对象之间的相当复杂的交互协议描述为单个的抽象[91],其中既包括行为的约束, 也包括实现的细节。总的说来,一种模式或由多种模式集成在一起的模式语言能够被看作是 实现对象之间的一组预期交互的方法。换句话说,一种模式通过遵循一种固定的设计和实现 选择(implementation choices)路径,定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34]。 如同软件的架构风格一样,软件模式的研究也偏离了其在建筑架构中的起源。其实, Alexander 的模式概念的核心并非是对于重复出现的架构元素的排列,而是发生在一个空间 内重复出现的事件(人类的活动和情绪)的模式。Alexander 还理解到:事件的模式不能脱 离于发生这些事件的空间[3]。Alexander 的设计哲学是,识别出目标文化(target culture)中 公共的生活模式(pattern of life),确定哪些架构约束对于以下目的是必需的,即,对可以 使期望的模式自然地产生的特定空间加以区分。这些模式存在于多个层次的抽象和所有的规 模中。 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元素,每种模式都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关系,是在那个环境中重复 出现的一种特定的力学系统。并且存在一种特定的空间配置,允许系统中的这些力量 (forces)为自己求解,相互支持,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作为语言的一个元素,一种模式是一种指导,显示出这种空间配置如何能够一次又一次 的被使用,来为特定的力学系统求解,无论在哪里存在着使其产生的环境。 模式,简而言之,既是在世界上存在的一件事物,又是关于如何创建这件事物,以及何 时我们必须要创建它的规则。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件事物;既是对一个活着的事物的描述,
- 15.第 1 章 软件架构 15 也是对生成这个事物的过程的描述[3]。 在很多方面,与面向对象编程语言(OOPL)研究中的设计模式相比,Alexander 的模式 实际上与软件架构风格拥有更多的共同点。一种架构风格,作为一组协作的约束,应用于一 个设计空间,以求促使一个系统出现所期望的架构属性。通过应用一种风格,一个架构师是 在区分不同的软件设计空间,希望结果更好地匹配应用中所固有的一些必需满足的先决条件, 这会导致系统行为增强了自然的模式(natural pattern),而不是与之相冲突。 1.7 视图 一种架构视图常常是特定于应用的,并且基于应用的领域而千变万化……我们已经看到 架构视图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包括:与时间相关的问题(temporal issues)、状态和控制 方法、数据表述、事务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峰值要求和优雅降级(graceful degradation)。无疑,除了上述的这些视图,还存在着很多可能的视图。[70] 除了从一个系统中的很多架构,以及组成架构的很多架构风格的角度来观察以外,也有 可能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架构。Perry 和 Wolf [105] 描述了三种重要的软件架构视 图:处理、数据、连接。处理视图侧重于流过组件的数据流,以及组件之间连接(the connections among the components)的那些与数据相关的方面。数据视图侧重于处理的流程, 而不是连接器。连接视图侧重于组件之间的关系和通信的状态。 多种架构视图在特定架构的案例研究中是司空见惯的[9]。一种架构设计方法学,4+1 视 图模型[74],使用了 5 种协作的视图来对软件架构的描述加以组织。每种视图致力于解决一 组特定的关注点。 1.8 相关工作 我只在这里包括了那些定义软件架构或者描述软件架构风格的研究领域。其他的软件架 构研究领域还包括架构分析技术、架构的恢复与再造(re-engineering)、架构设计的工具和 环境、从规范到实现的细化、以及部署软件架构的案例研究[55]。有关风格的分类、分布式 过程范例、以及中间件,这些领域的相关工作会在第 3 章中进行讨论。 1.8.1 设计方法学 大部分早期的软件架构研究都集中在设计的方法学(design methodologies)上。例如, 面向对象设计[25]提倡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自然地导致基于对象的架构 (或者,更确切地说,不会导致任何其他形式的架构)。最早从架构层面上强调设计的设计 方法学之一是 Jackson 系统开发方法(JSD)[30]。JSD 有意将对于问题的分析结构化,这样 能够导致一种组合了管道和过滤器(数据流)风格和过程控制约束(process control constraints)风格的架构风格。这些设计方法学通常只会产生一种架构风格。 人们对架构分析和开发的方法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Kazman 等人使用 SAAM[68] 和 ATAM[69]的架构权衡(trade-off)分析,通过基于场景的分析对用来识别出架构的方面 (architectural aspects)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描述。Shaw [119]比较了一个汽车导航控制系统的 多种不同的方框箭头(box-and-arrow)设计,每一种设计都使用了一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学并 包括了多种架构风格。 1.8.2 设计、设计模式、模式语言手册 在与传统的工程学科保持一致的同时,Shaw[117]提倡对于架构手册的开发。面向对象 编程社区率先开发了设计模式的目录,例子包括“四人帮”的书籍[51] 、Coplien 和 Schmidt
- 16.第 1 章 软件架构 16 [33] 的文章。 软件设计模式比架构风格更加倾向于面向特定的问题(problem-oriented)。Shaw [120] 基于在[53]中描述的架构风格,提出了 8 个架构模式的例子,还包括了最适合于每一种架构 的问题种类。Buschmann 等人[28] 对架构模式进行了与基于对象开发(object-based development)相同的全面的检查。这两份参考资料都是纯粹描述性的,并没有试图去比较 或者展示架构模式之间的区别。 Tepfenhart 和 Cusick [129] 使用了一张二维地图来区分领域分类学、领域模型、架构风 格、框架、工具包、设计模式、以及应用软件。在这张拓扑图中,设计模式是预先设计的结 构,用作软件架构的的建造块(building block),而架构风格则是用来识别独立于应用领域 的一种架构家族的一组操作特征。然而,它们都未能成功地定义架构本身。 1.8.3 参考模型和特定于领域的软件架构 研究者们开发出来了各种参考模型,为描述架构和显示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概念 框架[117]。OMG[96]开发了对象管理架构(OMA),作为代理式的分布式对象架构 (brokered distributed object architectures)的参考实现,详细说明了如何定义和创建对象、客 户端应用如何调用对象、如何共享和重用对象。其重点是在分布式对象的管理方面,而不是 在应用中的高效的交互方面。 Hayes-Roth 等人[62] 将特定于领域的软件架构(DSSA)定义为由以下部分组成:a) 一 种参考架构,为一个重大的应用领域描述了一种通用的概念框架。b) 一个包含了可重用的领 域专家知识的组件库。c) 一种应用的配置方法,为满足特殊应用的需求的架构选择和配置组 件。Tracz [130] 提供了一个 DSSA 的概要描述。 DSSA 项目通过将软件开发空间限制到一个满足某个领域的需求的特定的架构风格,成 功地将架构决策转移到了正在运行的系统之中[88]。DSSA 的例子包括:用于航空电子学的 ADAGE [10],用于自适应智能系统的 AIS [62],用于导弹导航、航海、以及控制系统的 MetaH [132]。DSSA 更强调在一个公共的架构领域中的组件的重用,而不是对特定于每一个 系统的架构风格的选择。 1.8.4 架构描述语言 最近发布的与软件架构有关的工作大多都是在架构描述语言(ADL)的领域里。根据 Medvidovic 和 Taylor [86]的定义,一种 ADL 是一种为明确说明软件系统的概念架构和对这 些概念架构建模提供功能的语言,至少包括以下部分:组件、组件接口、连接器、以及架构 配置。 Darwin 是一种声明式(declarative)的语言,它旨在成为一种通用的表示方法,来详细 描述由使用不同交互机制的不同组件组成的系统的结构[81]。Darwin 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允 许详细描述分布式架构(distributed architectures)和动态组合架构(dynamically composed architectures)[82]。 UniCon [118]是一种语言和相关的工具集,用来将一组受到限制的组件和连接器组合为 一个架构。Wright [5] 通过根据交互的协议来指定连接器的类型,为描述架构组件之间的交 互的提供了形式化的基础。 如同设计方法学一样,ADL 经常引入一些特定的架构假设,这些假设有可能会影响到 该语言描述一些架构风格的能力,并且可能会与存在于现有中间件中的假设相矛盾[38]。在 一些情况下,一种 ADL 是专门为单一架构风格而设计的,这样以来就需要以丧失通用性为 代价,增强它在专业化的描述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例如,C2SADEL[88]是一种为了描述以 C2 风格开发的架构而专门设计的 ADL[128]。与之相反,ACME [57]是一种试图尽量通用的
- 17.第 1 章 软件架构 17 ADL,但是它所做的权衡就是,它不支持特定于风格的分析和建造实际的应用,而是聚焦于 分析工具之间的交换。 1.8.5 形式化的架构模型 Abowd 等人[1]声称,根据少量的一组从架构描述的语法领域(方框直线图)到架构含 义的语义领域的映射,就能够形式化地描述架构风格。然而,他们所做的假设是:架构就是 描述,而不是对于一个正在运行的系统的一种抽象。 Inverardi 和 Wolf [65] 使用化学抽象机(CHAM)的表达形式,将软件架构元素建模为 化学物品,在这些元素之上发生的反应受到了明确说明的规则的控制。它根据组件如何转换 可用的数据元素,以及如何使用组合规则将单个转换传播到整个系统结果中,来指定组件的 行为。尽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模型,有一点仍然不明确:如何使用 CHAM 来描述任何一种 其目的超出了转换一个数据流的架构形式。 Rapide [78]一种专门为定义和模拟系统架构而设计的并行的、基于事件的模拟语言。模 拟器生成一组部分排序的(partially-ordered)事件,这些事件能够被用来分析内部连接之上 的架构约束的一致性。Le Métayer[75]提出了一种根据图和图的语法来定义架构的表达形式。 1.9 小结 本章检查了本论文的背景。引入并形式化了一组一致的软件架构概念术语,这些术语对 于避免出现文献中常见的架构和架构描述之间的混淆来说是必需的,特别是在早期的架构研 究中往往未将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架构元素。最后我调查了与软件架构和架构风格相关的其 他的一些研究。 后面两章通过聚焦于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来继续我们对于背景材料的讨论,并且描 述如何使用风格来指导它们的架构设计,然后使用一种分类方法学(classification methodology)来调查公共的架构风格,这种分类方法学侧重于架构的属性,这些属性是当 风格被应用于一个基于网络的超媒体架构时所导致的。
- 18.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 18 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 本章通过聚焦于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来继续我们对于背景材料的讨论,并且描述如 何使用风格来指导它们的架构设计。 2.1 范围 架构可以存在于软件系统的多个层次上。本论文检查了软件架构最高层次上的抽象,在 这里组件之间的交互能够通过网络通信来实现。我们将讨论限制在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的 风格上,这样可以缩小要研究的风格之间的差异。 2.1.1 基于网络 vs. 分布式 基于网络的架构(network-based architectures)与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s)的 主要区别通常是:组件之间的通信仅限于消息传递(message passing)[6]或者消息传递的等 价物(如果在运行时,基于组件的位置能够选择更加有效的机制的话)[128]。 Tanenbaum 和 van Renesse [127] 是这样来区分分布式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系统的:分布式 系统在用户看来像是普通的集中式系统,但是运行在多个独立的 CPU 之上。相反,基于网 络的系统有能力跨越网络运转,但是这一点无需表达为对用户透明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 还希望用户知道一个需要网络请求的动作和一个在他们的本地系统就能满足的动作之间的差 别,尤其是当使用网络意味着额外的处理成本的时候[133]。本论文涵盖了基于网络的系统, 并不仅限于那些对用户透明的系统。 2.1.2 应用软件 vs. 网络软件 对于本论文范围的另外一个限制是我们将讨论范围局限在对于应用软件的架构的讨论上, 不包括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和一些仅仅为得到系统支持而使用网络的架构风格 (例如,进程 控制风格[53])。应用软件代表的是一个系统的“理解业务”(business-aware)的那部分功能 [131]。 应用软件的架构是对于整个系统的一种抽象,其中用户动作的目的可以被表示为一个架 构的功能属性。例如,一个超媒体应用必须关注信息页面的位置、处理请求和呈现数据流。 这与网络的抽象形成了对比,网络的抽象的目的是将比特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而 并不关心为何要移动这些比特。只有在应用层面上,我们才能够基于一些方面来评估设计的 权衡,这些方面包括每个用户动作的交互数量、应用状态的位置、所有数据流的有效吞吐量 (与单个数据流的潜在吞吐量相对应)、每个用户动作所执行的通信的广度等等。 2.2 评估应用软件架构的设计 本论文的一个目的是,为选择或创建最适合于一个特定应用领域的架构提供设计指导, 请记住架构是架构设计的实现,而非设计本身。一个架构能够根据其运行时的特征来加以评 估,但是我们更喜欢能够在不得不实现所有的候选架构设计之前,有一种对于这些候选架构 设计的评估机制。不幸的是,众所周知,架构设计难以通过一种客观的方式来加以评估和比 较。就像大多数其他创造性设计的产物一样,架构通常被展现为一件已完成的工作,就好像 设计是从架构师头脑中完整地流淌出来一样。为了评估一个架构设计,我们需要检查隐藏在 系统约束背后的设计基本原理,并且将从那些约束继承而来的属性与目标应用的目的进行比 较。 第一个层面的评估由应用的功能需求来设定。例如,针对分布式超媒体系统的需求来对
- 19.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 19 一个进程控制架构(process control architecture)进行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架构不能 正常工作,比较就没有意义。虽然这样会将一些候选架构设计排除在外,但是在大多数情况 下还是会剩下很多能够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的架构设计。剩下的候选者之间的区别是对非功 能需求的强调程度——每个架构都会以不同的程度支持各种识别出的系统所必需的非功能架 构属性。因为架构属性是由架构约束所导致的,所以有可能通过以下方式来比较不同的架构: 识别出每个架构的约束,评估每个约束所导致的一组属性,并将设计累积的属性与那些应用 要求的属性进行比较。 正如上一章中所描述的,一种架构风格是一组协作的架构约束,给它取一个名称是为了 便于引用。每个架构设计决策可以被看作是对一种风格的应用。因为添加的一个约束可能是 从一种新的风格继承来的,我们可以将所有可能的架构风格的空间看作是一棵继承树,这棵 树的根节点是“空”风格(没有约束)。当它们的约束不存在冲突时,多种风格可以进行组 合,形成混合风格,最终可以形成一种代表了架构设计的完整抽象的混合风格。因此一个架 构设计能够通过将约束的集合分解到一棵继承树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并且可以评估由这棵树 所代表的约束的累积效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每种基本风格所导致的属性,那么遍历这棵继承 树可以使我们理解设计的全部的架构属性。然后应用的特定需求就能够与设计的属性相匹配。 这样比较不同的设计就变成了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识别出哪些架构设计满足了该应用的大 多数想要得到的属性。 必须意识到一种约束的效果可能会抵消一些其他的约束所带来的好处。尽管如此,一个 有经验的软件架构师仍然有可能为一个特定应用领域的架构约束建造一棵这样的继承树,然 后使用这棵树来评估该领域应用的很多不同的架构设计。这样,建造一棵继承树就为架构设 计提供了一种评估机制。 在一棵风格的继承树中对架构属性进行的评估是特定于一个特殊的应用领域的,因为一 个特定约束的影响常常取决于应用的特征。例如,管道和过滤器风格当被用在一个要求在组 件之间进行数据转换的系统中时,会导致一些积极的架构属性,但是当系统仅仅由控制信息 组成时,它只会增加系统的负担,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因为跨不同的应用领域对架构设计 进行比较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因此确保一致性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这棵树特定于某个领域。 设计评估往往是一个在不同的权衡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Perry 和 Wolf [105]描述了一种 明确地识别权衡的方法,给每个属性加上一个数字权重,表明它在架构中的相对重要性,这 样就提供了对候选设计进行比较的规范的度量手段。然而,为了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度量手段, 每个权重要使用一种对于所有属性一致的客观尺度来小心地选取。实际上,这样的尺度是不 存在的。与其让架构师不断调整权重直到结果匹配他们的直觉,我更愿意将所有的信息用容 易看到的形式展示给架构师,通过视觉上的模式来指导架构师的直觉。这将会在下一章中演 示。 2.3 关键关注点的架构属性 本节描述了用来对本论文中的架构风格进行区别和分类的架构属性。它并非想要成为一 份全面的清单,我只包括了明显受到所调查的一组有限风格影响的那些属性。还有一些额外 的属性,有时候也被称作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ies),在大多数软件工程的教科书中都会 涉及到(例如[58])。Bass 等人[9]检查了与软件架构有关的质量。 2.3.1 性能(Performance) 聚焦于基于网络的应用的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组件交互对于用户可觉察的性能 (user-perceived performance)和网络效率(network efficiency)来说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由 于架构风格影响到这些交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架构风格能够决定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部署
- 20.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 20 的成败。 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性能首先取决于应用的需求,然后是所选择的交互风格,然后是 实现的架构,最后是每个组件的实现。换句话说,应用软件都无法回避为了实现该软件的需 求而付出的基本成本;例如,如果应用软件需要数据位于系统 A,并由系统 B 来处理,那么 该软件无法避免将数据从 A 移动到 B。同样地,一个架构无法超越其交互模式所允许的效率。 例如,将数据从 A 移动到 B 的多次交互的成本不可能少于单独一次从 A 到 B 的交互。最后, 无论架构的质量如何,交互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比一个组件实现生产数据,它的接收者消费 数据所需的总时间更快。 2.3.1.1 网络性能(Network Performance) 网络性能这个度量手段用来描述通信的某些属性。吞吐量(throughput)是信息(既包 括应用的数据也包括通信负载)在组件之间转移的速率。负载(overhead)可分为初始设置 (initial setup)的负载和每次交互的负载,这种区分有助于识别能够跨多个交互共享设置负 载(分摊)的连接器。带宽(bandwidth)是在一个特定的网络连接之上可用的最大的吞吐 量。可用带宽(usable bandwidth)是指应用实际可用的那部分带宽。 风格对于网络性能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每个用户动作的交互的数量和数据元素的粒度来实 现的。一种鼓励小型的强类型(strongly typed)交互的风格,对于一个在已知组件之间转移 小型数据的应用来说会很有效率,但是会在包括了大型数据转移或协商接口(negotiated interfaces)的应用中导致过多的负载。同样地,一种通过多个组件之间协调来过滤大型数据 流的风格,在主要需要小型的控制消息的应用中会显得不合时宜。 2.3.1.2 用户可觉察的性能(User-perceived Performance) 用户可觉察的性能与网络性能的区别是,一个动作的性能是根据其对于使用一个应用的 用户的影响来度量,而不是根据网络移动信息的速率来度量。用户可觉察的性能的主要度量 手段是延迟和完成时间。 延迟(latency)是指从触发初次请求到得到第一个响应指示之间持续的时间。延迟会发 生在基于网络的应用的处理过程的如下几个点上:1) 应用识别出触发动作的事件所需的时间; 2) 在组件之间建立交互所需的时间;3) 在组件间传输交互数据所需的时间;4) 组件处理每 个交互所需的时间;以及 5) 在应用能够呈现一个可用的结果之前,完成数据的转移和处理 交互的结果所需的时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虽然只有在(3)和(5)中存在着真正的网络通讯, 但是以上所有五点均能够受到架构风格的影响。此外,每个用户动作的多个组件交互也会增 加延迟,除非它们能够并行处理。 完成时间(completion)是完成一个应用动作所花费的时间。完成时间取决于所有上述 的延迟点。动作的完成时间和它的延迟之间的区别在于,延迟代表了一种应用增量处理正在 接收的数据的程度。例如,一个能够在接收的同时显示一个大型图片的 Web 浏览器,与等 待全部数据接收完之后才显示图片的 Web 浏览器相比,会提供好得多的用户可觉察性能, 即使两者都具有相同的网络性能。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对延迟进行优化的设计常常会产生延长完成时间的副作用,反之亦 然。例如,如果算法在产生已编码的转换之前,对数据的重要部分进行采样,则对于一段数 据流的压缩就能够产生更加有效率的编码。对于跨越网络转移已编码的数据来说,这会导致 更短的完成时间。然而,如果压缩是在响应用户动作的过程中以一种即时(on-the-fly)的方 式来执行的,在转移之前缓存大型的采样数据会产生不可接受的延迟。平衡这些权衡是很困 难的,特别是当不知道接收者是更关心延迟(例如,Web 浏览器)还是更关心完成时间(例 如,Web 爬虫)的时候。
- 21.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 21 2.3.1.3 网络效率(Network Efficiency) 关于基于网络的应用的一个有趣的观察是:最佳的应用性能是通过不使用网络而获得的。 这基本上意味着对于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最高效的架构风格是那些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够 有效地将对于网络的使用减到最少的架构风格。可以通过重用先前的交互(缓存)、减少与 用户动作相关的网络交互(复制数据和关闭连接操作)、或者通过将对数据的处理移到距离 数据源更近的地方(移动代码)来减少某些交互的必要性。 各种性能问题的影响常常与应用的分布范围有关。一种风格在局部的场合下的优点当面 对全局性的场合时也许会变成缺点。因此风格的属性必须受到与交互距离相关的限制:是在 单个进程中还是在单个机器上的多个进程之间、是在一个区域网(LAN)内还是分布在广域 网(WAN)上。是只涉及到一个组织,还是与跨 Internet 的交互相比,涉及到多个可信任的 边界。 2.3.2 可伸缩性(Scalability) 可伸缩性表示在一个主动的配置中,架构支持大量的组件或大量的组件之间交互的能力。 可伸缩性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来改善:简化组件、将服务分布到很多组件(分散交互)、以及 作为监视的结果对交互和配置进行控制。风格可以通过确定应用状态的位置、分布的范围以 及组件之间的耦合度,来影响这些因素。 可伸缩性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交互的频率、组件负担的分布是否平均或出现峰 值、交互是必需保证送达(guaranteed delivery)还是只需要尽量送达(best-effort)、一个请 求是否包括了同步或异步的处理、以及环境是受控的还是无法控制的(即,你是否可以信任 其他组件?)。 2.3.3 简单性(Simplicity) 通过架构风格来导致简单性属性的主要方法是,对组件之间的功能分配应用分离关注点 原则(principle of separation of concerns)。如果功能分配使得单独的组件足够简单,那么它 们就更容易被理解和实现。同样地,这样的关注点分离也使得关于整体架构的推理任务变得 更加容易。我选择将复杂性(complexity)、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和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统一在简单性这个通用的属性中,是因为它们在基于网络的系统中有着密切 的关联。 对架构元素应用通用性原则(principle of generality)也有助于提高简单性,因为它减少 了架构中的变数。对连接器应用通用性原则就产生了中间件[22]。 2.3.4 可修改性(Modifiability) 可修改性是对于应用的架构所作的修改的容易程度。可修改性能够被进一步分解为在下 面所描述的可进化性、可扩展性、可定制性、可配置性和可重用性。基于网络的系统的一个 特殊的关注点是动态的可修改性[98],它要求在对一个已部署的应用做修改时,无需停止和 重新启动整个系统。 即使有可能建造一个完美地匹配用户需求的软件系统,那些需求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就像社会的变化一样。因为基于网络的应用中的组件可能跨多个组织边界来分布,系统必须 准备好应对逐渐的和片段的修改,一些旧的组件实现将会与一些新的组件实现共存,而不会 妨碍新的组件实现使用它们的扩展功能。
- 22.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 22 2.3.4.1 可进化性(Evolvability) 进化性代表了一个组件实现能够被改变而不会对其他组件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组件的 静态进化通常依赖于其实现是否加强了架构的抽象,因此这并非是任何特定架构风格所独有 的。然而,动态进化能够受到风格的影响,如果该风格包括了对于维护(maintenance)和应 用状态的位置(location of application state)的约束。在分布式系统中用来从局部故障 (partial failure)状况中恢复(recover from partial failure conditions)的相同技术 [133] 也能 够被用来支持动态进化。 2.3.4.2 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 可扩展性被定义为将功能添加到一个系统中的能力[108]。动态可扩展性意味着功能能 够被添加到一个已部署的系统中,而不会影响到系统的其他部分。导致可扩展性的方法是在 一个架构中减少组件之间的耦合,就像在基于事件的集成(event-based intergration)的例子 中展示的那样。 2.3.4.3 可定制性(Customizability) 可定制性是指临时性地规定一个架构元素的行为的能力,然后该元素能够提供一种非常 规的服务。一个组件是可定制的,是指一个客户能够扩展该组件的服务,而不会对该组件的 其他客户产生影响[50]。支持可定制性的风格也可能会提高简单性和可扩展性,这是因为通 过仅仅直接实现最常用的服务,允许客户端来定义不常用的服务,服务组件的尺寸和复杂性 将会降低。可定制性是通过远程求值(remote evaluation)风格和按需代码(code-ondemand)风格所导致的一种架构属性。 2.3.4.4 可配置性(Configurability) 可配置性既与可扩展性有关,也与可重用性有关,因为它是指在部署后(postdeployment)对于组件,或者对于组件配置的修改,这样组件能够使用新的服务或者新的数 据元素类型。管道和过滤器风格和按需代码风格是两个可以分别为组件配置和组件带来可配 置性的例子。 2.3.4.5 可重用性(Reusability) 可重用性是应用的架构的一个属性,如果一个应用的架构中的组件、连接器或数据元素 能够在不做修改的情况下在其他应用中重用,那么该架构就具有可重用性。在架构风格中导 致可重用性的主要机制是降低组件之间的耦合(对于其他组件的标识的了解)和强制使用通 用的组件接口。统一管道和过滤器风格是这种约束(译者注:即,强制使用通用的组件接口) 的例子。 2.3.5 可见性(Visibility) 风格也能够通过限制必须使用通用性的接口,或者提供访问监视功能的方法,来影响基 于网络的应用中交互的可见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见性是指一个组件对于其他两个组件之间 的交互进行监视或仲裁的能力。可见性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改善性能:交互的共享缓存、通过 分层服务提供可伸缩性、通过反射式监视(reflective monitoring)提供可靠性、以及通过允 许中间组件(例如,网络防火墙)对交互做检查提供安全性。移动代理风格(mobile agent style)是缺乏可见性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一个例子。 这种对于术语“可见性”的使用方法与 Ghezzi 等人[58]的使用方法存在着区别,他们所
- 23.第 2 章 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 23 说的可见性是对开发过程而言的,而非对产品而言的。 2.3.6 可移植性(Portability) 如果软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软件就是可移植的[58]。会导致可移植性属性的风 格包括那些将代码和代码所要处理的数据一起移动的风格,例如虚拟机和移动代理(mobile agent)风格;以及那些限制只能使用标准格式的数据元素的风格。 2.3.7 可靠性(Reliability) 从应用的架构角度来说,可靠性可以被看作当在组件、连接器或数据之中出现部分故障 时,一个架构容易受到系统层面故障影响的程度。架构风格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可靠性: 避免单点故障、增加冗余、允许监视、以及用可恢复的动作来缩小故障的范围。 2.4 小结 通过聚焦于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并且描述架构风格如何能够被用来指导这些架构的 设计,本章检查了本论文的范围。本章还定义了架构属性的集合,这些架构属性将在本论文 的剩余部分中被用来对架构风格进行比较和评估。 下一章将会在一个分类框架中,调查一些常见的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风格。当将架构 风格应用于一种作为原型的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架构时,将会导致一系列架构属性。这 个分类框架根据这些架构属性,来对每种架构风格进行评估。
- 24.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24 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本章在一个分类框架中,调查一些常见的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风格。当将架构风格应 用于一种作为原型的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架构时,将会导致一系列架构属性。这个分类 框架根据这些架构属性,来对每种架构风格进行评估。 3.1 分类方法学 建造软件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特殊的交互拓扑或者使用一种特殊的组件类型—— 而是为了创造出满足或者超出应用之需求的系统。为系统设计而选择的架构风格必须要与这 些需求相一致,而不是相抵触。因此,为了提供有用的设计指导,应当基于这些架构风格所 导致的架构属性来对架构风格进行分类。 3.1.1 选择哪些架构风格来进行分类 这个分类中包括的架构风格集合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并没有包括所有可能的基于网络的 应用的架构风格。事实上,只要将一个架构约束添加到任意一种被调查的风格中,就能够形 成一种新的风格。我的目标是描述一组有代表性的风格样本(特别是那些在软件架构文献中 已经确定的风格),并且提供一个框架,使得其他风格一旦被开发出来就能够被添加到这个 分类中。 我有意排除了那些与被调查的风格结合后,形成的基于网络的应用并不能为通信或交互 属性带来任何增强的风格。例如,黑板架构风格(blackboard architectural style)[95]由一个 中央仓库和一组在这个仓库上适时地执行操作的组件(知识源)组成。黑板架构可以通过分 布组件的方式被扩展成为基于网络的系统,但是这样一种扩展的属性完全基于支持分布 (distribution)的交互风格——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event-based integration)来通知、按照 客户-服务器方式来轮询、或者仓库的复制。因此,尽管这种混合风格具备网络能力,但是 将它包括到分类中却没有增加任何的价值。 3.1.2 风格所导致的架构属性 我的分类使用每种风格所导致的架构属性的相对变化,作为一种方法来展示当每种风格 被应用于分布式超媒体系统时所产生的效果。请注意,正如在 2.2 节中所描述的,对于某个 特定属性的一种风格进行评估,依赖于正在被研究的系统的交互类型。架构属性是相对的, 添加一种架构约束可能会增强,也可能会削弱一个特定的属性,或者在增强属性的一个方面 的同时削弱属性的另一个方面。同样,增强一个属性也可能会导致削弱另一个属性。 尽管我们对于架构风格的讨论包括了那些广泛使用的基于网络的系统,但我们对于每种 风格的评估是以它对于我们所研究的单一软件类型——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架构所产生 的影响为基础的。聚焦于一种特定的软件类型,使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系统设计师评估那些优 点的相同方法,识别出一种风格超越其他风格的优点。由于我们并不打算宣称任何单一的风 格对于所有的软件类型都是普适的,因此通过限制我们的评估的焦点,简单地减少了我们需 要评估的风格的数量。为其他的应用类型评估相同的风格对于未来的研究来说,是一个开放 的领域。 3.1.3 可视化 我使用一张风格和架构属性的比较表作为分类的主要可视化方式。表中的数值表明了特 定行中的风格对于列中的架构属性的相对影响。减号(-)表示消极影响,加号(+)表示积
- 25.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25 极影响,加减号(±)表示影响的性质依赖于问题领域的某个方面。尽管这是一个对于下面 各节中的细节的一个粗略的简化,但它确实能够表明一种风格所带来(或者忽略)的架构属 性。 另一种替代的可视化方法是使用一张对架构风格进行分类的基于属性的继承关系图表。 各种风格根据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来分类,风格之间的弧线显示出得到或失去的架构属性。 这张图表的起点是“空”风格(没有约束)。有可能直接从对于架构风格的描述衍生出这样 一张图表。 3.2 数据流风格(Data-flow Styles) 表 3-1:评估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数据流风格 风格 继承 网 络 性 能 PF UPF PF - 用 户 可 觉 察 性 能 效 率 可 伸 缩 性 简 单 性 可 进 化 性 可 扩 展 性 ± + + ± ++ + 可 定 制 性 可 配 置 性 可 重 用 性 + + + + ++ ++ 可 见 性 可 移 植 性 可 靠 性 + 3.2.1 管道和过滤器(Pipe and Filter,PF) 在管道和过滤器风格中,每个组件(过滤器)从其输入端读取数据流并在其输出端产生 数据流,通常对输入流应用一种转换并增量地处理它们,以使输出在输入被完全处理完之前 就能够开始[53]。这种风格也被称作单路数据流网络(one-way data flow network)[6]。这里 的架构约束是一个过滤器必须完全独立于其他的过滤器(零耦合):它不能与其他过滤器在 其上行和下行数据流接口分享状态、控制线程或标识[53]。 Abowd 等人[1]使用 Z 语言为管道和过滤器风格提供了广泛的形式化描述。用于图像处 理的 Khoros 软件开发环境[112]提供了一个使用此风格建造的一系列应用的优秀例子。 Garlan 和 Shaw [53]描述了管道和过滤器风格的几个有利的属性。首先,PF 允许设计者 将系统全部的输入/输出看作个别的过滤器行为的简单组合(简单性)。其次,PF 支持重用: 任何两个过滤器都能够被连接(hooked)在一起,只要它们允许数据在它们之间传输(可重 用性)。第三,PF 系统能够很容易地被维护和增强:新的过滤器能够被添加到现有的系统 中(可扩展性);而旧的过滤器能够被改进后的过滤器所替代(可进化性)。第四,PF 允 许一些特定类型的专门性分析(可验证性),例如吞吐量和死锁分析。最后,PF 天生支持 并发执行(用户可觉察的性能)。 PF 风格的缺点包括:通过长的管道时会导致延迟的增加;如果一个过滤器不能增量地 处理它的输入,那么将进行批量的串行处理,此时不允许进行任何交互。一个过滤器无法与 环境进行交互,因为它不知道哪个特定的输出流与哪个特定的输入流共享一个控制器。如果 正在解决的问题不适合使用数据流模式,这些属性会降低用户可觉察的性能。 PF 风格有一个很少被提到的方面:存在着一个潜在的“看不见的手”——即,为了建 立整个应用而安排过滤器的配置。一个由多个过滤器组成的网络通常在每次投入使用之前就 已经安排好了:允许应用基于手头的任务和数据流的特性来指定过滤器组件的配置(可配置 性)。这个控制功能被看作系统的一个独立的操作阶段,因此是一个独立的架构,即使系统
- 26.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26 的各阶段是密不可分的。 3.2.2 统一管道和过滤器(Uniform Pipe and Filter,UPF) 统一管道和过滤器风格在 PF 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约束,即所有过滤器必须具有 相同的接口。这种风格的主要实例出现在 Unix 操作系统中,其中过滤器进程具有由一个字 符输入数据流(stdin)和两个字符输出数据流(stdout 和 stderr)组成的接口。通过限定使用 这个接口,就能够随意排列组合独立开发的过滤器,从而形成新的应用。这也简化了理解一 个特定的过滤器如何工作的任务。 统一接口的一个缺点是:如果数据需要被转换为它的原始格式或者从它的原始格式转换 为特定的格式,这个约束可能会降低网络性能。 3.3 复制风格(Replication Styles) 表 3-2:评估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复制风格 风格 继承 网 络 性 能 RR $ 用 户 可 觉 察 性 能 效 率 ++ RR + 可 伸 缩 性 简 单 性 可 进 化 性 可 扩 展 性 + + + 可 定 制 性 可 配 置 性 可 重 用 性 可 见 性 可 移 植 性 可 靠 性 + + 3.3.1 复制仓库(Replicated Repository,RR) 基于复制仓库风格[6]的系统通过利用多个进程提供相同的服务,来改善数据的可访问 性(accessibility of data)和服务的可伸缩性(scalability of service)。这些分散的服务器交 互为客户端制造出只有一个集中的服务的“幻觉”。主要的例子包括诸如 XMS [49]这样的 分布式文件系统和 CVS[www.cyclic.com]这样的远程版本控制系统。 RR 风格的主要优点在于改善了用户可觉察的性能,实现途径是通过减少处理正常请求 的延迟,并在主服务器故障或有意的线下漫游(intentional roaming off the network)时支持 离线操作(disconnected operation)。在这里,简单性是不确定的,因为 RR 风格允许不关心 网络(network-unaware)的组件能够透明地操作本地的复制数据,这补偿了复制所导致的复 杂性。维护一致性是 RR 风格的主要关注点。 3.3.2 缓存(Cache,$) 复制仓库风格的一种变体是缓存风格:复制个别请求的结果,以便可以被后面的请求重 用。这种形式的复制最常出现在潜在的数据集远远超出单个客户端的容量的情况下,例如在 WWW[20]中,或者在不必完全访问仓库的地方。可以执行延迟复制(lazy replication):当 复制一个请求的尚未缓存的响应数据时,根据引用的局部性(locality of reference)和兴趣的 趋同性(commonality of interest),将有用的数据项复制到缓存中以备稍后重用。还可以执 行执行主动复制(active replication):基于预测到的请求来预先获取可缓存的数据项。 与复制仓库风格相比,缓存风格对于用户可觉察性能的改善较少,因为没有命中缓存的
- 27.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27 请求会更多,只有近期被访问过的数据才能被离线操作使用。另一方面,缓存风格实现起来 要容易得多,不需要复制仓库风格那么多的处理和存储,而且由于只有当数据被请求时才会 传输数据,因此缓存风格更加高效。缓存风格当与客户-无状态-服务器风格(client- statelessserver style)结合后就成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4 分层风格(Hierarchical Styles) 表 3-3: 评估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分层风格 风格 继承 网 络 性 能 用 户 可 觉 察 性 能 效 率 CS LS 可 伸 缩 性 简 单 性 可 进 化 性 + + + - + - ++ 可 扩 展 性 可 定 制 性 可 配 置 性 可 重 用 性 可 见 性 可 移 植 性 可 靠 性 + + + + ++ + + ++ + + + + + + LCS CS+LS CSS CS - C$SS CSS+$ - + + ++ + + LC$SS LCS+C$SS - ± + +++ ++ ++ RS CS + - + RDA CS + - - + + + + + + - 3.4.1 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 客户-服务器风格在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架构风格中最为常见。服务器组件提供了一组服 务,并监听对这些服务的请求。客户端组件通过一个连接器将请求发送到服务器,希望执行 一个服务。服务器可以拒绝这个请求,也可以执行这个请求并将响应发送回客户端。Sinha [123]和 Umar [131]对多种客户-服务器系统进行了调查。 Andrews [6]是这样描述客户-服务器组件的:一个客户是一个触发进程;一个服务器是 一个反应进程。客户端发送请求触发服务器的反应。这样,客户端可以在它所选择的时间启 动活动;然后它通常等待直到请求的服务完成处理。另一方面,服务器等待接收请求,并对 请求作出反应。服务器通常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进程,并且常常为多个客户端提供服务。 分离关注点是在客户-服务器约束背后的原则。功能的适当分离会简化服务器组件,从 而提高可伸缩性。这种简化所采用的形式通常是将所有的用户接口(译者注:即用户界面) 功能移到客户端组件中。只要接口不发生改变,这种分离允许两种类型的组件独立地进化。 客户-服务器的基本形式并不限制应用状态如何在客户端组件和服务器组件之间划分。 这常常由连接器实现所使用的机制来负责,例如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23] 或者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131]。
- 28.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28 3.4.2 分层系统(Layered System,LS)和分层-客户-服务器(LayeredClient-Server,LCS) 一个分层系统是按照层次来组织的,每一层为在其之上的层提供服务,并且使用在其之 下的层所提供的服务[53]。尽管分层系统被看作一种“单纯”的风格,但是它在基于网络的 系统中的使用仅限于与客户-服务器风格相结合,形成分层-客户-服务器风格。 分层系统通过对相邻的外部层之外的所有层隐藏内部层,减少了跨越多层的耦合,从而 改善了可进化性和可重用性。分层系统的例子包括分层通信协议的处理,例如 TCP/IP 和 OSI 协议栈[138],以及硬件接口库。分层系统的主要缺点是它们增加了处理数据的开销和延 迟,降低了用户可觉察的性能[32]。 分层-客户-服务器风格在客户-服务器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代理(proxy)组件和网关 (gateway)组件。一个代理组件作为一个或多个客户端组件的共享服务器(a shared server),它接收请求并进行可能的转换后将其转发给服务器。一个网关组件在客户端或代 理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服务器,但是事实上它将请求进行可能的转换后转发给了它的“内 部层”(inner- layer)服务器。这些额外的中间组件添加了很多个层,用来为系统添加诸如 负载均衡和安全性检查这样的功能。 基于分层-客户-服务器风格的架构在信息系统文献[131]中常常被称为两层、三层或者多 层架构。 LCS 风格也可以作为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管理标识的一种解决方案,在这样的系统 中,了解所有服务器的完整信息是代价高昂的。相反,服务器被组织为多个层次,这样那些 很少被用到的服务可以由中间组件来处理,而不是直接由每个客户端组件来处理[6]。 3.4.3 客户-无状态-服务器(Client-Stateless-Server,CSS) 客户-无状态-服务器风格源自客户-服务器风格,并且添加了额外的约束:在服务器组件 之上不允许有会话状态(session state)。从客户端发到服务器的每个请求必须包含理解请求 所必需的全部信息,不能利用任何保存在服务器上的上下文(context),会话状态全部保存 在客户端。 这些约束改善了可见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 3 个架构属性。可见性的改善是因为监视系 统再也不必为了确定请求的全部性质而查看多个请求的数据。可靠性的改善是因为这些约束 简化了从部分故障中恢复的任务[133]。可伸缩性的改善是因为不必保存多个请求之间的状 态,允许服务器组件迅速释放资源并进一步简化其实现。 客户-无状态-服务器风格的缺点是:因为我们不能将状态数据保存在服务器上的共享上 下文中,通过增加在一系列请求中发送的重复数据(每次交互的开销),可能会降低网络性 能。 3.4.4 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Client-Cache-Stateless-Server,C$SS) 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风格来源于客户-无状态-服务器风格和缓存风格(通过添加缓 存组件)。一个缓存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扮演一个仲裁者:早先请求的响应能够(如果它 们被认为是可缓存的)被重用,以响应稍后的相同请求,如果将该请求转发到服务器,得到 的响应可能与缓存中已有的响应相同。有效地利用此风格的实例系统是 Sun 微系统公司的 NFS[115]。 添加缓存组件的好处是,它们有可能部分或全部消除一些交互,从而提高效率和用户可 觉察的性能。
- 29.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29 3.4.5 分层-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Layered-Client-Cache-StatelessServer,LC$SS) 分层-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风格通过添加代理和/或网关组件,继承了分层-客户-服 务器风格和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风格。使用此风格的范例系统是 Internet 域名系统 (DNS)。 LC$SS 风格的优点和缺点是 LCS 风格和 C$SS 风格的优点和缺点集合。然而,请注意我 们不能将 CS 风格的贡献计算两次,因为如果贡献来自相同的祖先的话,那么其优点是不可 叠加的。 3.4.6 远程会话(Remote Session,RS) 远程会话风格是客户-服务器风格的一种变体,它试图使客户端组件(而非服务器组件) 的复杂性最小化或者使得它们的可重用性最大化。每个客户端在服务器上启动一个会话,然 后调用服务器的一系列服务,最后退出会话。应用状态被完全保存在服务器上。这种风格通 常在以下场合中使用:想要使用一个通用的客户端(generic client)(例如 TELNET[106]) 或者通过一个模仿通用客户端的接口(例如 FTP [107])来访问远程服务。 远程会话风格的优点是:集中维护在服务器的接口更加容易;当对功能进行扩展时,减 少了已部署的客户端中的不一致问题;如果交互利用了服务器上扩展的会话上下文,它能够 提高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要在服务器上保存应用状态,降低了服务器的可伸缩性;因为 监视程序必须要知道服务器的完整状态,降低了交互的可见性。 3.4.7 远程数据访问(Remote Data Access,RDA) 远程数据访问风格[131]是客户-服务器风格的一种变体,它将应用状态分布在客户端和 服务器上。客户端以一种标准的格式发送一个数据库查询(例如 SQL)请求到服务器,服务 器分配一个工作空间并执行这个查询,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巨大的结果集。客户端能够在结果 集上进行进一步操作(例如表连接)或者每次获取结果的一部分。客户端必须了解服务的数 据结构,以便建造依赖于该结构的查询。 远程数据访问风格的优点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集能够在服务器端通过多次迭代的方式逐 渐减少,而不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完整的数据集,从而改善了效率;通过使用一种标准的查询 语言,从而改善了可见性。这种风格的缺点是:客户端必须像服务器实现那样理解相同的数 据库操作概念(因此缺少简单性);而且在服务器上保存应用的上下文,降低了可伸缩性。 由于部分故障会导致工作空间处于未知状态 ,可靠性也蒙受了损失。尽管能够使用事务机 制(例如,二次提交)来修正可靠性的问题,但是代价是增加了复杂性和交互的开销。 3.5 移动代码风格(Mobile Code Styles) 移动代码风格使用移动性(mobility)来动态地改变在处理过程与数据源或结果目的地 之间的距离。Fuggetta 等人[50]全面地检查过这些风格。为了考虑不同组件的位置,他们在 架构层面引入了一种站点抽象(site abstraction),作为主动配置的一部分。位置 (location)概念的引入,使得在设计的层面对组件之间的交互开销进行建模成为了可能。 特别是,当与包括了网络通信的交互的开销作比较时,共享同一位置的组件之间的交互开销 的成本被认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通过改变自己的位置,一个组件可以改善接近性 (proximity)和它的交互的质量,减少交互开销从而提高效率和用户可觉察的性能。 在所有的移动代码风格中,一个数据成员被动态地转换为一个组件。为了确定一个特定 的行为是否需要移动性,Fuggetta 等人[50]使用了一种分析方法:将代码尺寸(code's size)
- 30.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0 作为一个数据成员,与在正常的数据转移中所节省的部分作比较。如果软件架构的定义排除 了数据元素,那么从架构的观点来建模将是不可能的。 表 3-4:评估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移动代码风格 风格 继承 网 络 性 能 用 户 可 觉 察 性 能 效 率 可 伸 缩 性 简 单 性 VM REV CS+VM COD CS+VM LCODC $SS LC$SS+ COD MA REV+COD - 可 进 化 性 可 扩 展 性 ± + 可 定 制 性 可 配 置 性 + - ± + + + + ± + + ++ ++ +4+ +±+ ++ + + + ++ ++ ± 可 重 用 性 + + + 可 见 性 可 移 植 性 可 靠 性 - + - + - ± + + - + + 3.5.1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 所有移动代码风格的基础是虚拟机(或解释器)风格[53]。代码必须以某种方式来执行, 首选的方式是在一个满足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关注点的受控环境中执行,而这正是虚拟机风格 所提供的。虚拟机风格本身并不是基于网络的风格,但是它通常在客户-服务器风格(REV 和 COD 风格)中与一个组件结合在一起使用。 虚拟机通常被用作脚本语言的引擎,包括像 Perl[134]这样的通用语言和像 PostScript[2] 这样的与特定任务相关的语言。虚拟机带来的主要好处是在一个特定平台上分离了指令 (instruction)和实现(implementation)(可移植性),并且使可扩展性变得容易。因为难 以简单地通过查看代码来了解可执行代码将要做什么事情,因此降低了可见性。同时由于需 要对求值环境(evaluation environment)进行管理,也降低了简单性,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 通过简化静态的功能(static functionality)得到补偿。 3.5.2 远程求值(Remote Evaluation,REV) 远程求值风格[50]来源于客户-服务器风格和虚拟机风格,一个客户端组件必须要知道如 何来执行一个服务,但缺少执行此服务所必需的资源(CPU 周期、数据源等等),这些资源 恰好位于一个远程站点上。因此,客户端将如何执行服务的代码发送给远程站点上的一个服 务器组件,服务器组件使用可用的资源来执行代码,然后将执行结果发送回客户端。这种远 程求值风格假设将要被执行的代码是处在一种受保护的环境中,这样除了那些正在被使用的 资源外,它不会影响到相同服务器的其他客户端。 远程求值风格的优点包括:能够定制服务器组件的服务,这改善了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 当代码能够使它的动作适应于服务器内部的环境(而不是客户端做出一系列交互来做同样的 事情)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效率(译者注:即通过一次交互,直接发送一段代码到服务器上 执行,并且将结果返回);由于需要管理求值的环境,降低了简单性,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 通过简化静态的服务器功能得到补偿。可伸缩性降低了,但是可以通过服务器对执行环境的 管理(杀掉长期运行的代码,或当资源紧张时杀掉大量消耗资源的代码)加以改善,但是管
- 31.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1 理功能本身会导致与部分故障和可靠性相关的难题。然而,最大的限制是,由于客户端发送 代码而不是标准化的查询,因此缺乏可见性。如果服务器无法信任客户端,缺乏可见性会导 致明显的部署问题。 3.5.3 按需代码(Code on Demand,COD) 在按需代码风格[50]中,一个客户端组件知道如何访问一组资源,但不知道如何处理它 们。它向一个远程服务器发送对于如何处理资源的代码的请求,接收这些代码,然后在本地 执行这些代码。 按需代码风格的优点包括:能够为一个已部署的客户端添加功能,改善了可扩展性和可 配置性;当代码能够使它的动作适应于客户端的环境,并在本地与用户交互而不是通过远程 交互时,能够得到更好的用户可觉察性能和效率。由于需要管理求值环境,降低了简单性, 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简化静态的客户端功能得到补偿。由于服务器将工作交给了客户端 (否则将消耗服务器的资源),从而改善了服务器的可伸缩性。像远程求值风格一样,最大 的限制是由于服务器发送代码而不是简单的数据,因此缺乏可见性。如果客户端无法信任服 务器,缺乏可见性会导致明显的部署问题。 3.5.4 分层-按需代码-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Layered-Code-on-DemandClient-Cache-Stateless-Server,LCODC$SS) 作为一些架构如何互补的例子,考虑将按需代码风格添加到上面讨论过的分层-客户-缓 存-无状态-服务器风格上。因为代码被看作不过是另一种数据元素,因此这并不会妨碍 LC$SS 风格的优点。该风格的一个例子是 HotJava Web 浏览器[java.sun.com],它允许 applet 和协议扩展作为有类型的媒体(typed media)来下载。 LCODC$SS 风格的优点和缺点正是 COD 风格和 LC$SS 风格的优点和缺点的组合。我们 将进一步讨论 COD 风格和其他 CS 风格的组合,不过这个调查并非是想要包括所有可能的组 合。 3.5.5 移动代理(Mobile Agent,MA) 在移动代理风格[50]中,一个完整的计算组件,与它的状态、必需的代码、执行任务所 需的数据一起被移动到远程站点。该风格可以看作来源于远程求值风格和按需代码风格,因 为移动性是同时以这两种方式工作的。 移动代理风格超越那些已经在 REV 风格和 COD 风格中描述过的优点的主要优点是:对 于选择在何时移动代码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dynamism)。当一个应用根据推算决定 移动到另一个地点,以减少在该应用和它希望处理的下一组数据之间的距离,此时它可以在 一个地点正处于处理信息的中途(译者注:即不必等待信息完全处理完)。此外,因为应用 状态每次都是在单一地点,所以减少了由局部故障引起的可靠性问题。 3.6 点对点风格(Peer-to-Peer Styles)
- 32.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2 表 3-5:评估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点对点风格 风格 继承 网 络 性 能 用 户 可 觉 察 性 能 EBI C2 EBI+LCS - DO CS+CS - BDO DO+LCS - 效 率 可 伸 缩 性 简 单 性 可 进 化 性 可 扩 展 性 + -- ± + + + + - 可 定 制 性 可 配 置 性 可 重 用 性 可 见 性 + + + - ++ + + ++ ± + + + + - ++ + + ++ - 可 移 植 性 可 靠 性 + ± - + 3.6.1 基于事件的集成(Event-based Integration,EBI) 基于事件的集成风格也被称作隐式调用(implicit invocation)风格或者事件系统(event system)风格,它通过除去了解连接器接口的标识(identity on the connector interface)的必 要性,降低了组件之间的耦合。此风格不是直接调用另一个组件,而是一个组件能够发布 (或广播)一个或者多个事件。在事件发布后,系统中的其他组件能够注册对于某些事件类 型的兴趣,由系统本身来调用所有已注册的组件[53]。该风格的例子包括:Smalltalk-80 中的 MVC 范例[72],以及很多软件工程环境的集成机制,包括 Field [113]、SoftBench[29]和 Polylith[110]。 通过使添加侦听事件的新组件变得容易(可扩展性)、鼓励使用通用的事件接口和集成 机制(可重用性)、允许组件被替换而不会影响其他组件的接口(可进化性),基于事件的 集成风格为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可进化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同管道和过滤器系统一 样,将组件放在事件接口上——这一“看不见的手”需要高层次的配置架构。大多数 EBI 系 统也将显式调用(explicit invocation)作为交互的一种补充形式 [53]。对于由数据监视支配, 而不是由数据获取支配的应用,EBI 通过除去轮询式交互(polling interactions)的必要性, 能够提高效率。 EBI 系统的基本形式由一个事件总线组成,所有的组件通过这个总线侦听它们所感兴趣 的事件。当然,这会立即导致有关通知的数量、由通知引发其他组件的广播从而导致的事件 风暴、在通知传送系统中的单点故障等方面的可伸缩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以损害简单 性为代价,使用分层系统和事件过滤来加以改善。 EBI 系统的另一个缺点是:难以预料一个动作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响应(缺乏可理解性), 事件通知并不适合交换大粒度的数据[53],而且也不支持从局部故障中恢复。 3.6.2 C2 C2 架构风格[128]直接支持大粒度的重用,并且通过加强底层独立性(substrate independence),支持系统组件的灵活组合。它通过将基于事件的集成风格和分层-客户-服 务器风格相结合来达到这些目标。异步通知消息向下传送,异步请求消息向上传送,这是组 件之间通信的唯一方式。这加强了对高层依赖的松散耦合(服务请求可以被忽略),并且与 底层实现了零耦合(不知道使用了通知),从而改善了对于整个系统的控制,又没有丧失 EBI 的大多数优点。
- 33.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3 通知是对于组件中的状态变化的公告。C2 并不对在通知中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加以限制: 一个标志、一个状态 delta 改变量、或者一个完整的状态表述都是有可能的。一个连接器的 首要职责是消息的路由和广播;它的第二个职责是消息过滤。引入对于消息的分层过滤,解 决了 EBI 系统的可伸缩性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可进化性和可重用性。包括了监视能力的重量 级连接器能够被用来改善可见性和减少局部故障所导致的可靠性问题。 3.6.3 分布式对象(Distributed Objects,DO) 分布式对象风格将系统组织为结对进行交互的组件的集合。一个对象是一个实体,这个 实体封装了一些私有的状态信息或数据、操作数据的一组相关的操作或过程、以及一个可能 存在的控制线程,这种封装使得它们能够被整体地看作单个的单元[31]。通常,一个对象的 状态对于所有其他对象而言,是完全隐藏和受到保护的。检查或修改对象状态的唯一方法是 对该对象的一个公共的、可访问的操作发起请求或调用。这样就为每个对象创建了一个良好 定义的接口,在对象的操作实现和它的状态信息保持私有的同时,公开操作对象的规格,这 样做改善了可进化性。 一个操作可以调用可能位于其他对象之上的操作。这些操作也同样可以调用其他对象之 上的操作,以此类推。一个相关联的调用链被称作一个动作(action)[31]。状态分布于对象 之间,这对使状态尽可能保持最新而言是有利的,但是不利之处是难以获得系统活动的总的 视图(缺乏可见性)。 一个对象为了与另一个对象交互,它必须知道另一个对象的标识。当一个对象的标识改 变时,它必须对所有显式调用它的其他对象做修改[53]。这就必需要有一些控制器对象来负 责维护系统的状态,以完成应用的需求。分布式对象系统的核心问题包括:对象管理、对象 交互管理和资源管理[31]。 分布式对象系统被设计用来隔离正在被处理的数据,因此该风格通常不支持数据流。然 而,当它和移动代理风格相结合时,可以为对象提供更好的移动性。 3.6.4 被代理的分布式对象(Brokered Distributed Objects,BDO) 为了降低对象标识的影响,现代分布式对象系统通常使用一种或更多种中间风格 (intermediary styles)来辅助通信。这包括基于事件的集成风格和被代理的客户/服务器 (brokered client/server)风格[28]。被代理的分布式对象风格引入了名称解析组件——其目 的是将该组件接收到的客户端请求中一个通用的服务名称解析为一个能够满足该请求的对象 的特定名称,并使用这个特定名称来答复客户端。尽管它改善了可重用性和可进化性,但额 外的间接层要求额外的网络交互,这降低了效率和用户可觉察的性能。 被代理的分布式对象系统目前受到两个标准的控制:OMG[97]所开发的 CORBA 行业标 准和 ISO/IEC [66]所开发的开放分布式处理(ODP)的国际标准。 尽管分布式对象引起了非常多的兴趣,然而与大多数其他的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相比, 这样一类架构风格能够提供的优点很少,它们最适合被使用在包括了对已封装服务(例如硬 件设备)的远程调用的应用中,在这些应用中,效率和网络交互的频率并不是很值得关注。 3.7 局限 每一种架构风格都推崇在组件之间的一种特定的交互类型。当组件跨广域网(wide-area network)分布时,对于网络的使用或误用会严重影响应用的可用性。通过以架构风格对于 架构属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个分布式超媒体系统的基于网络的应用的性能的影响)来刻 画架构,我们得以有能力选择更加适合于此类应用的软件设计。然而,对于所选择的分类方
- 34.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4 法,这里存在着一些局限。 第一个局限是这里的评估是特别为分布式超媒体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例如,如果通信 的内容是细粒度的控制消息,那么管道和过滤器风格的很多优良品质就不复存在;而且如果 通信需要用户的交互,管道和过滤器风格根本就不适用。同样地,如果对客户端请求的响应 完全没有被缓存,那么分层缓存风格只会增加延迟,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这种类型的区别 并没有出现在这个分类中,只能在对于每种风格的讨论中非形式化地加以探讨。我相信这个 局限能够通过对每一种类型的通信问题创建单独的分类表格来加以解决。问题领域的例子包 括:大粒度的数据获取、远程信息监视、搜索、远程控制系统、以及分布式处理。 第二个局限是对于架构属性的分组。在一些情况下,识别出一个架构属性所导致的一些 特殊的方面,例如可理解性和可验证性,要比将它们笼统地混在简单性的标题下更好。尤其 是对于那些有可能以损失可理解性为代价改善可验证性的风格而言。然而,将一个有很多抽 象概念的属性作为单个度量手段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并不想使这个分类过于特殊化,以 至于不存在影响相同属性类别的两种风格。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在分类中既包括特殊的属性, 也包括概括的属性。 尽管如此,这些最初的调查和分类,对于任何可能解决这些局限的更进一步的分类来说, 是一个必需的先决条件。 3.8 相关工作 3.8.1 架构风格和模式的分类方法 与本章最直接相关的研究领域是架构风格和架构级模式(architecture-level patterns)的 识别和分类。 Shaw [117]描述了一些架构风格,后来 Garlan 和 Shaw[53]对这些风格进行了扩展。 Shaw 和 Clements[122]提出了这些风格的初步分类,Bass 等人[9]重复了他们的工作,其中使 用了以控制和数据(control and data issues)为坐标轴的二维的、表格化的分类策略,按照以 下的功能类别加以组织:在风格中使用哪种组件和连接器;在组件之间如何共享、分配和转 移控制;数据如何通过系统来进行通信;数据和控制如何交互;何种类型的推理机制是与该 风格相兼容的。这种分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标识风格的特征,而不是帮助对风格进行比较。 它总结出一组少量的“经验法则”,作为一种形式的设计指导。 与本章不同的是,Shaw 和 Clements[122]的分类并没有为应用软件的设计师提供一种有 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对于设计进行评估。问题是建造软件的目的并不是建造一种具有特殊 的形状、拓扑或者组件类型的系统,以这种方式来对分类加以组织,并不能够帮助设计师找 到符合他们的需要的架构风格。它也混淆了风格之间的本质区别和那些只具有次要重要性的 其他问题,并且模糊了风格之间的来源关系。进一步讲,它并没有将焦点放在任何特殊的架 构类型上,例如基于网络的应用。最后,它无法描述出风格能够如何组合和将它们组合之后 的效果。 Buschmann 和 Meunier[27]描述了一种根据抽象的粒度、功能、结构原则来组织模式的 分类方案(classification scheme)。根据抽象的粒度(granularity of abstraction)将模式划分 为三个分类:架构框架(architectural frameworks, 用于架构的模板)、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和习惯用法(idioms)。他们的分类解决的一些问题与本文所解决的问题相同,例 如分离关注点和导致架构属性的结构原则(structural principles),但是仅仅覆盖了两种这里 所描述的架构风格。他们的分类后来又被 Buschmann 等人[28]进行了相当大的扩展,后面的 这份文献讨论了广泛得多的的架构模式,以及它们与软件架构的关系。 Zimmer[137]使用一个以设计模式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图表,来组织设计模式,这使得
- 35.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5 理解 Gamma 等人[51]的目录中的模式的全部结构更加容易。然而,被分类的模式并不是架 构模式,分类仅仅是排他性地基于起源或使用关系,而不是基于架构属性。 3.8.2 分布式系统和编程范例 Andrews[6]调查了分布式程序中的过程(processes in a distributed program )如何通过消 息传递来进行交互。他定义了并发程序、分布式程序、一个分布式程序中的各种过程(过滤 器、客户端、服务器、对等体(peers))、交互范例(interaction paradigms)、以及通信频 道。交互范例代表了软件架构风格中与通信相关的方面。他描述了通过过滤器(管道和过滤 器)网络的单向数据流、客户-服务器、心跳(heartbeat)检测、探测/回应(probe/echo)、 广播、标记传递(token passing)、复制服务器(replicated server)、以及带有任务包(bag of tasks)的复制工人(replicated worker)。然而,他从在单个任务上互操作的多个过程的观 点来进行表述,而不是通用的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Sullivan 和 Notkin[126]提供了一个对于隐式调用研究的调查,并且描述了对隐式调用的 应用,以改善软件工具套件的可进化性品质(evolution quality)。Barrett 等人[8]通过建造一 个用来进行比较的框架,然后查看某些系统如何符合此框架,提供了对基于事件的集成机制 的调查。Rosenblum 和 Wolf[114]调查了一个用于 Internet 规模的事件通知的设计框架。所有 这些都是与 EBI 风格的范围和需求相关的,而没有为基于网络的系统提供解决方案。 Fuggetta 等人[50]提供了对于移动代码范例的一个彻底的调查和分类。本章建立在他们 的工作之上并进行了扩展:我将移动代码风格与其他基于网络的风格进行了比较,并将它们 放在单一的框架和架构定义集合之中。 3.8.3 中间件 Bernstein[22]将中间件定义为包括了标准编程接口和协议的分布式系统服务。这些服务 被称为中间件,是因为它们扮演了一个位于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之上、特定行业的应用软件 之下的中间层。Umar[131]提供了对于中间件的广泛的分析。 关于中间件的架构研究聚焦于在现成的(off-the-shelf)中间件中集成组件的问题和影响。 Di Nitto 和 Rosenblum[38]描述了对于中间件和预定义组件(predefined components)的使用 如何影响正在开发的系统的架构,以及反过来,对于特定架构的选择如何限制了对于中间件 的选择。Dashofy 等人[35]讨论了以 C2 风格来使用中间件。 Garlan 等人[56]指出了在现成的组件中的一些架构假设,检查了创建者在创建用于架构 设计的 Aesop 工具[54]的过程中重用子系统时存在的问题。他们将问题分类为能够造成架构 不匹配的四个主要的假设:组件的特性(nature of components)、连接器的特性(nature of connectors)、全局架构的结构(global architectural structure)、以及构建过程(construction process)。 3.9 小结 本章在一个分类框架中,提供了一个对基于网络的应用的常见架构风格的调查。当将架 构风格应用于一种作为原型的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架构时,将会导致一系列架构属性, 这个分类框架根据这些架构属性,来对每种架构风格进行评估。在下面的表 3-6 列出了全部 的分类。 下一章使用从这个调查和分类中所获得的洞察力,推导出开发和评估一种架构风格的方 法,用来对改进现代万维网架构的设计加以指导。
- 36.第 3 章 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 36 表 3-6:评估总结 风格 继承 网 络 性 能 PF UPF PF - RR $ 用 户 可 觉 察 性 能 效 率 简 单 性 可 进 化 性 可 扩 展 性 ± + + ± ++ + ++ RR + + + + + + - + - ++ ++ + + + + + + + ++ + + LC$SS LCS+C$SS - ± + +++ ++ ++ RS CS + - + RDA CS + - - VM EBI+LCS DO CS+CS - BDO DO+LCS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C2 + + EBI + + + REV+COD ++ + - MA ++ ++ CSS+$ - + + C$SS LC$SS+ COD + 可 靠 性 + - LCODC $SS + 可 移 植 性 + CS CS+VM + 可 见 性 + CSS COD 可 重 用 性 + CS+LS CS+VM 可 配 置 性 + LCS REV 可 定 制 性 + CS LS 可 伸 缩 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第 4 章 设计 Web 架构:问题与洞察力 37 第 4 章 设计 Web 架构:问题与洞察力 本章介绍了万维网架构的需求和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在对万维网的关键通信协议进行 设计和对提议的改进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遇到的。从对基于网络的超媒体系统的架构风格的调 查和分类过程中获得的洞察力,使我有能力推导出开发一种架构风格的方法,用来对改进现 代万维网架构的设计加以指导。 4.1 万维网应用领域的需求 Berners-Lee[20]写到:“Web 的主要目的是旨在成为一种共享的信息空间(a shared information space),人们和机器都可以通过它来进行沟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人们用来 保存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信息的方式,无论信息在性质上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这样信息对于 他们自己和其他人都是可用的,并且能够引用和构造由其他人保存的信息,而不必每个人都 保持和维护一份本地的副本。 这个系统最初所希望的最终用户是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 Internet 连接的各个大学和政 府的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室。他们的机器是各种不同种类的终端、工作站、服务器和超级计算 机的大杂烩,所以他们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和文件格式也是一个“大杂烩”。信息的范围 涉及到从个人的研究笔记到组织机构的电话列表等方面。建造一个这样的系统所面对的挑战 是:为这些结构化的信息提供统一的、一致的接口;这些信息可以在尽可能多的平台上获得; 当新的人和新的组织加入到这个项目(译者注:即 Web)时可进行增量的部署。 4.1.1 低门槛 参与创建和构造信息是自愿的,因此采用“低门槛”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策略被应 用于 Web 架构的所有使用者:阅读者、创作者和应用的开发者。 超媒体被选择作为用户接口是因为它的简单性和通用性:能够使用相同的接口而无须考 虑信息的来源,超媒体关系(链接)的灵活性使得能够对其进行无限的构造,对于链接的直 接操作允许在信息内部建立复杂的关系,来引导阅读者浏览整个应用。因为通过一个搜索接 口访问大型数据库中的信息,常常要比通过浏览方式来访问更加容易,所以 Web 也结合了 这种能力:通过将用户输入的数据提供给服务,然后呈现超媒体形式的结果,来执行简单的 查询。 对于创作者而言,首要的需求是整个系统的部分可用性(partial availability)必须不至 于妨碍对于内容的创作。超文本的创作语言(hypertext authoring language)必须是简单的, 能够使用现有的编辑工具来创建。无论是否是直接连接到 Internet,都期待创作者能以这种 格式将其创作内容保存为个人的研究笔记,因此一些被引用的信息尚不可用(无论是暂时性 的还是永久性的)这一事实不能妨碍对可用信息的阅读和创作。因为类似的原因,必须能够 在所引用的目标信息可用之前创建对于该信息的引用。因为创作者被鼓励在对信息源的开发 中进行合作,因此无论引用的形式是 e-mail 地址还是在会议中写在餐巾纸的背面,这些引用 都必须是容易沟通的。 出于应用开发者的利益,简单性也是一个目标。由于所有的协议都被定义为文本,所以 通信能够被观察,并且能够使用现有的网络工具来对通信进行交互式的测试。这使得尽管缺 少标准,但是协议还是能够尽早地得到应用。 4.1.2 可扩展性 简单性使得部署一个分布式系统的最初实现成为了可能,可扩展性使得我们避免了永远
- 38.第 4 章 设计 Web 架构:问题与洞察力 38 陷入已部署系统的局限之中。即使有可能建造一个完美地匹配用户需求的软件系统,那些需 求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就像社会的变化一样。如果一个系统想要像 Web 那样“长命”, 它就必须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4.1.3 分布式超媒体 超媒体(hypermedia)是由应用控制信息(application control information)来定义的, 这些控制信息内嵌在信息的表述之中,或者作为信息的表述之上的一层。分布式超媒体允许 在远程地点存储表述和控制信息。由于它的这个特性,一个分布式超媒体系统中的用户动作 需要将大量的数据从其存储地转移到其使用地。这样,Web 架构必须被设计为支持大粒度的 数据转移。 用户可觉察的延迟(在选择一个链接和呈现可用的结果之间的时间)对于超媒体交互的 可用性而言是高度敏感的。因为 Web 的信息源是跨越整个 Internet 分布的,这种架构必须使 网络交互(在数据转移协议中的往返时间)最小化。 4.1.4 Internet 规模 Web 是旨在成为一个 Internet 规模的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这意味着它的内涵远远不只仅 仅是地理上的分布。Internet 是跨越组织边界互相连接的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提供商必需 能够应对无法控制的可伸缩性和软件组件的独立部署两方面的需求。 4.1.4.1 无法控制的可伸缩性 大多数软件系统创建时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整个系统处在一个实体的控制之下,或者 至少参与到系统中的所有实体都是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行动,而不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 这样的假设当系统在 Internet 上开放地运行时,无法安全地满足。无法控制的可伸缩性是指, 因为架构元素可能会与在它们的组织的控制范围之外的元素进行通信,它们需要在遭遇到以 下情况时仍然能够继续正常运行:无法预测的负载量、特殊的不良格式或恶意构造的数据。 该架构必须要服从于加强可见性和可伸缩性的机制。 无法控制的可伸缩性需求被应用于所有的架构元素。不能期待客户端保持所有服务器的 信息,也不能期待服务器跨多个请求保持状态的信息。超媒体数据元素不能保持 “回退指 针”(back-pointers,即引用每个数据元素的标识符),因为对一个资源的引用的数量与对 此信息感兴趣的人数是成正比的(译者注:即,不可能为每一个人都保持一个回退指针)。 特别是有报道价值的信息能够导致“闪电式拥塞”:当可获得此信息的消息传遍世界时,网 站的访问量会出现突发的尖峰。 架构元素的安全性和它们的运行平台也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关注点。多个组织边界意味着 在任何通信中都可能会存在的多个信任边界。中间应用(intermediary applications, 例如防 火墙)应该能够检查应用的交互,并且阻止交互去做那些超越本组织的安全策略之外的事情。 应用的交互的参与者应该要么假设接收到的任何信息都是不可信的,要么在确认信息可信之 前要求一些额外的认证。这要求该架构有能力沟通与认证数据和授权控制有关的信息。然而, 因为认证降低了可伸缩性,架构的默认操作应该被限制在不需要可信数据(trusted data)的 动作上:即一组具有良好定义的语义的安全操作。 4.1.4.2 独立部署 多个组织边界也意味着系统必须准备好应对逐渐的和片段的修改,一些旧的组件实现将 会与一些新的组件实现共存,而不会妨碍新的组件实现使用它们的扩展功能。现有的架构元
- 39.第 4 章 设计 Web 架构:问题与洞察力 39 素需要被设计为考虑到以后将会添加新的架构功能。同样地,旧的实现需要易于识别,这样 遗留的行为能够被封装起来,而不会对新的架构元素带来不利的影响。架构作为一个整体, 必须被设计为易于以一种部分的、迭代的方式来部署架构元素,因为强制以一种整齐划一的 方式来部署是不可能的。 4.2 问题 到了 1993 年末,很明显已经不仅仅是研究者对 Web 感兴趣了。Web 首先被小型研究团 体所采用,然后被传播到校区宿舍、俱乐部、个人主页、以及发布校园信息的各个科系。当 个人开始对那些令他们着迷的话题发布个人信息时,这种社会化的网络效应使得网站以指数 的速度增长,一直持续至今。虽然对于 Web 在商业上的兴趣才刚刚开始,但是很明显在国 际性的范围发布信息的能力对于商业来说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力。 尽管为 Web 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但 Internet 开发者社区开始担心 Web 使用的快速增长率, 伴随早期 HTTP 的一些糟糕的网络特性,将会很快超越 Internet 基础设施的容量,并且导致 全面的崩溃。Web 应用的交互性质的变化更加恶化了这种情况。尽管最初的协议是为单个的 请求响应对(request-response pairs)而设计的,新的站点使用了越来越多的内嵌图片(inline images)作为网页内容的一部分,这导致了不同的浏览交互模式(interaction profile)。 已部署的架构在对可扩展性、共享缓存、中间组件的支持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局限,这使得 开发解决增长率问题的特别解决方案非常困难。同时,软件市场中的商业竞争导致了新的提 议和一些有时候与 Web 协议相矛盾的提议层出不穷。 在 Internet 工程工作组(IETF)中形成了三个工作组,为 Web 的三个主要的标准而工作: URI、HTTP 和 HTML。这些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定义在现有的早期 Web 架构中被公共地、 一致地实现的架构通信的子集,并且识别出在这个架构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定一组标准来 解决那些问题。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挑战:我们如何将一组新的功能引入到一个已经被广泛 部署的架构中,以及如何确保新功能的引入不会对那些使 Web 成功的架构属性带来不利的 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 4.3 推导方法(Approach) 早期的 Web 架构基于一些可靠的原则:分离关注点、简单性、通用性,但是缺乏对于 架构的描述和基本原理。其设计基于一组非形式化的超文本笔记[14]、两份早期的面向用户 社区的论文[12, 13]、以及已归档的 Web 开发者社区邮件列表(www-talk@info.cern.ch)中的 讨论。然而,事实上,对于早期 Web 架构的真正描述,出现在 libwww(用于客户端和服务 端的 CERN 协议库)和 Mosic(NCSA 开发的浏览器客户端)的实现中,以及与它们互操作 的一些其他的实现中。 一种架构风格能够被用来定义 Web 架构背后的原则,这样这些原则对于未来的架构就 是可见的了。如同在第 1 章中所讨论的那样,一种风格是一组已命名的架构元素之上的约束, 它导致了一组架构想要得到的属性。因此,我的推导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出那些负责导 致想要得到的属性的一组存在于早期 Web 架构中的约束。 假设一:在 WWW 架构背后的设计基本原理能够通过一种由应用于 Web 架构中的 元素之上的约束组成的架构风格来描述。 为了扩展在架构实例上所导致的属性,可以在一种架构风格上应用额外的约束。我的推 导方法的下一步是识别出在一个 Internet 规模的分布式超媒体系统中想要得到的属性,然后
- 40.第 4 章 设计 Web 架构:问题与洞察力 40 选择额外的会导致那些属性的架构风格,将它们与早期的 Web 约束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 混合的现代 Web 架构的架构风格。 假设二:能够为 WWW 架构风格添加约束,从而获得更好地反映一个现代 Web 架构想要得到的属性的新的混合风格。 使用新的架构风格作为指导,我们能够对被提议的扩展与针对风格中的约束对 Web 架 构所做的修改进行比较。存在冲突表明这个提议会违反一个或多个在 Web 背后的设计原则。 在一些情况下,一旦新的功能被使用时,通过要求提供一个特定的指示,能够去除存在的冲 突。对于影响一个响应的默认可缓存能力(cacheability)的 HTTP 扩展而言,这样做是有效 的。对于严重的冲突,例如改变交互风格,要么使用更加有益于 Web 风格的设计来替代相 同的功能,要么告知提议人将此功能实现为与 Web 并行运行的单独的架构。 假设三:修改 Web 架构的提议能够与更新后的 WWW 架构风格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便在部署之前识别出存在的冲突。 修订后的协议标准是根据新的架构风格的指导来编写的。最后,如同修订后的协议标准 中定义的那样,更新后的 Web 架构通过参与到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和中间件软件 (middleware software)的开发过程中来进行部署,它们组成了大多数的 Web 应用。这包括 了我直接参与 Apache HTTP 服务器项目和 libwww-perl 客户端库的软件开发而得到的直接经 验,以及通过为 W3C 的 libwww 和 jigsaw 项目、Netscape Navigator、Lynx、MSIE 这三种浏 览器、还有一大堆其他实现的开发者提供建议而得到的间接经验,这些建议是 IETF 演讲的 一部分。 尽管我是以单一的顺序来描述这个推导方法的,但是它实际上是以一种无顺序的、迭代 的方式来应用的。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一直在构建模型、为架构风格添加约束、通过客户端 和服务端软件的实验性扩展来测试这些约束对于 Web 协议标准的影响。同样地,其他人也 曾建议为架构添加某些功能,这些功能超出了我的当前模型风格的范围,但是并不与该风格 相冲突,这导致我回过头去修订架构的约束,以便更好地反映改进后的架构。我的目标就是 总是维持一个一致的、正确的、反映出我所希望的 Web 架构应该如何运转的模型,这样就 能够使用它来指导定义适当行为的协议标准,而不是创建一种仅仅局限于当工作开始之初所 设想到的那些约束的人造模型。 4.4 小结 本章提出了万维网的架构需求,以及在设计和评估被提议的对万维网关键通信协议的改 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里的挑战是:开发一个用来设计架构改进的方法,使得能够在 改进部署之前对它们进行评估。我的方法是使用一种架构风格来定义和改进在 Web 架构背 后的设计基本原理,使用风格作为严格的测试,在被提议的扩展部署之前,对这些扩展加以 验证,并且通过将修订后的架构直接应用在已经创建了 Web 基础设施的软件开发项目中, 来部署修订后的架构。 下一章介绍并详细描述了为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设计的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架构风 格,该风格被开发出来,用来代表现代 Web 应该如何运转的模型。REST 提供了一组架构约 束,当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时,强调组件交互的可伸缩性、接口的通用性、组件的独立部署、 以及用来减少交互延迟、增强安全性、封装遗留系统的中间组件。
- 41.第 5 章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 41 第 5 章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 本章介绍并详细描述了为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设计的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架构风格, 描述了指导 REST 的软件工程原则和选择用来支持这些原则的交互约束,并将它们与其他架 构风格的约束进行了对比。REST 是从第 3 章描述的几种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中衍生出来的 一种混合架构风格,并且添加了一些额外的约束,用来定义统一的连接器接口。我使用第 1 章中的软件架构框架来定义 REST 的架构元素,并检查原型架构的过程样本、连接器和数据 视图。 5.1 推导 REST Web 架构背后的设计基本原理,能够被描述为由一组应用于架构中元素之上的约束组成 的架构风格。当将每个约束添加到进化中的风格时,会产生一些影响。通过检查这些影响, 我们就能够识别出 Web 的约束所导致的属性。然后就能够应用额外的约束来形成一种新的 架构风格,这种风格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现代 Web 架构所期待的属性。本节通过简述 REST 作 为架构风格的推导过程,提供了关于 REST 的总体概览,后面各节将会详细描述组成 REST 风格的各种特定约束。 5.1.1 从“空”风格开始 无论是建筑还是软件,人们对架构设计的过程都有着两种常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设计师一切从零开始——一块空的石板、白板、或画板——并使用熟悉的组件建造出一个架 构,直到该架构满足希望的系统需求为止。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设计师从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 需求出发,此时没有任何约束,然后增量地识别出各种约束,并将它们应用于系统的元素之 上,以便对设计空间加以区分,并允许影响到系统行为的力量(forces)与系统协调一致, 自然地流动。第一种观点强调创造性和无限的想象力,而第二种观点则强调限制和对系统环 境的理解。REST 是使用后一种过程发展而成的。随着增量地应用一组约束,已应用的约束 会将架构的过程视图区分开,图 5-1 至 5 -8 以图形化的方式依次描述了这个过程。 “空”风格(图 5-1)仅仅是一个空的约束集合。从架构的观点来看,空风格描述了一个 组件之间没有明显边界的系统。这就是我们描述 REST 的起点。 WWW 图 5-1:“空”风格 5.1.2 客户-服务器 首先被添加到我们的混合风格中的约束来自 3.4.1 小节描述的客户-服务器架构风格(图 5-2)。客户-服务器约束背后的原则是分离关注点。通过分离用户接口和数据存储这两个关 注点,我们改善了用户接口跨多个平台的可移植性;同时通过简化服务器组件,改善了系统 的可伸缩性。然而,对于 Web 来说,最重要的是这种关注点的分离允许组件独立地进化, 从而支持多个组织领域的 Internet 规模的需求。
- 42.第 5 章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 42 Server Client 图 5-2:客户-服务器风格 5.1.3 无状态 我们接下来再为客户-服务器交互添加一个约束:通信必须在本质上是无状态的,如 3.4.3 小节中的客户-无状态-服务器(CSS)风格那样,因此从客户到服务器的每个请求都必 须包含理解该请求所必需的所有信息,不能利用任何存储在服务器上的上下文,会话状态因 此要全部保存在客户端。 Server Client 图 5-3:客户-无状态-服务器风格 这个约束导致了可见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三个架构属性。改善了可见性是因为监视系 统不必为了确定一个请求的全部性质而去查看该请求之外的多个请求。改善了可靠性是因为 它减轻了从局部故障[133]中恢复的任务量。改善了可伸缩性是因为不必在多个请求之间保 存状态,从而允许服务器组件迅速释放资源,并进一步简化其实现,因为服务器不必跨多个 请求管理资源的使用。 与大多数架构上抉择一样,无状态这一约束反映出设计上的权衡。其缺点是:由于不能 将状态数据保存在服务器上的共享上下文中,因此增加了在一系列请求中发送的重复数据 (每次交互的开销),可能会降低网络性能。此外,将应用状态放在客户端还降低了服务器 对于一致的应用行为的控制,因为这样一来,应用就得依赖于跨多个客户端版本(译者注: 例如多个浏览器窗口)的语义的正确实现。 5.1.4 缓存 为了改善网络的效率,我们添加了缓存约束,从而形成了 3.4.4 小节描述的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风格(图 5-4)。缓存约束要求一个请求的响应中的数据被隐式地或显式地标 记为可缓存的或不可缓存的。如果响应是可缓存的,那么客户端缓存就可以为以后的相同请 求重用这个响应的数据。
- 43.第 5 章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 43 $ Server Client Client+Cache $ 图 5-4: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风格 添加缓存约束的好处在于,它们有可能部分或全部消除一些交互,从而通过减少一系列 交互的平均延迟时间,来提高效率、可伸缩性和用户可觉察的性能。然而,付出的代价是, 如果缓存中陈旧的数据与将请求直接发送到服务器得到的数据差别很大,那么缓存会降低可 靠性。 早期的 Web 架构,如图 5-5 所示[11],是通过客户-缓存-无状态-服务器的约束集合来定 义的。也就是说,1994 年之前的 Web 架构的设计基本原理聚焦于在 Internet 上交换静态文档 的无状态的客户-服务器交互。交互的通信协议仅包含了对非共享缓存的初步支持,但是并 没有限定接口要对所有的资源提供一组一致的语义。相反,Web 依赖于使用一个公共的客户服务器实现库(CERN 的 libwww)来维护 Web 应用之间的一致性。 Browsers dumb PC Mac X NeXT XF NNTP server S gatew AI ga IND te ay W Gopher server a ew FTP server Help gat y wa HTTP server VMS Addressing scheme + Common protocol + Format negotiation Internet News Servers/Gateways © 1992 Tim Berners-Lee, Robert Cailliau, Jean-François Groff, C.E.R.N. 图 5-5:早期 WWW 的架构图
- 44.第 5 章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 44 Web 实现的开发者早已经超越了这种早期的设计。除了静态的文档之外,请求还能够识 别出动态生成响应的服务,例如图像地图(image-maps)[Kevin Hughes]和服务器端脚本 (server-side scripts)[Rob McCool]。人们也以代理[79]和共享缓存[59]的形式开展了对中间 组件的研究,但是为了使中间组件能够可靠地通信,还需要对现有的协议进行扩展。以下几 小节描述了添加到 Web 架构风格中的约束,以便用来对形成现代 Web 架构的扩展加以指导。 5.1.5 统一接口 使 REST 架构风格区别于其他基于网络的架构风格的核心特征是,它强调组件之间要有 一个统一的接口(图 5-6)。通过在组件接口上应用通用性的软件工程原则,整体的系统架 构得到了简化,交互的可见性也得到了改善。实现与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是解耦的,这促进了 独立的可进化性。然而,付出的代价是,统一接口降低了效率,因为信息都使用标准化的形 式来转移,而不能使用特定于应用的需求的形式。REST 接口被设计为可以高效地转移大粒 度的超媒体数据,并针对 Web 的常见情况做了优化,但是这也导致了该接口对于其他形式 的架构交互并不是最优的。 $ orb $ $ Cli entConnector:'>Conn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