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2020-02-27 125浏览
- 1.【疾病名】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英文名】lobus intermedius and other tumor in mediastinum 【缩写】 【别名】植物神经系统肿瘤 【ICD 号】D38.3 【概述】 几乎所有间叶源性肿瘤均可在纵隔内见到。间叶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 滑肌、骨骼肌、间皮、滑膜、血管、组织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等(骨、软骨和 淋巴造血系统),它们是一大类在胚胎学上有共同起源的组织的总称。在胚胎时 期,均由中胚层演化而来,起到支持、营养、保护等作用。凡起源于上述组织 的肿瘤习惯上称为软组织肿瘤。尽管来自一个共同源基,但它们具有不同解剖 学和形态学特点,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新生物。骨、软骨和淋巴造血系统也起源 于中胚层,但因其有各自特有的结构,一般不作软组织而论。 【流行病学】 此类肿瘤发生于纵隔者少见。临床资料:上海胸科医院报告 76 例其中血管 源性 29 例,纤维源性 14 例,脂肪源性 10 例,平滑肌瘤 2 例,其中 1 例为血管 平滑肌瘤;软骨源性 7 例,起自肋软骨、支气管软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3 例;间叶瘤 6 例。 【病因】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的发病原因雷同于全身软组织肿瘤,虽然国内外的学者 在遗传学、环境学、免疫病毒学等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但确切病因尚没有被 证实。 1.创伤 最先注意到的是体表的一些肿瘤与创伤的关系,也有少数报道发 现手术、烫伤或化学烧伤的瘢痕组织及异物附近组织易发生软组织肿瘤,潜伏 期为 2~50 年。 2.化学物质 动物实验证实皮下注射多环碳氢化合物能产生多种肉瘤,但 在人体的研究上仍未证实。除锈剂或落叶剂中二氧苯定可进入人体内并积聚在 脂肪和其他组织中,不能迅速代谢,有可能诱发软组织肉瘤,但来自越战的军 人及当地居民的调查报道无法证实这一点。
- 2.3.电离辐射 放疗病人在放射野中出现肉瘤,一般有 2~25 年的潜伏期, 最常见的类型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血管肉瘤。 4.良性肿瘤恶变 绝大多数软组织肉瘤是原发的,而不是由良性肿瘤恶变 而来,判断标准一般来讲如一个有多年病史的良性肿瘤转为生长迅速,且在光 镜下找到肯定的良性病变残留,才可考虑为恶变。有作者在观察良性恶变病例 中多次发现该肿瘤从一开始就是恶性。 5.病毒因素 曾在实验动物和人类软组织肉瘤中分离出 C 型病毒、白血病 病毒、EB 病毒,并注意到 HIV 感染的病人常伴发卡波西肉瘤。 6.免疫因素 淋巴管肉瘤的发生总是同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淋巴水肿有 关,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可引起软组织肉瘤。 7.遗传因素 已知与遗传有关的软组织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球瘤、黄 色瘤等。 8.基因突变 P53 突变在散发的软组织肿瘤中不常见,但已知 P53 突变 Rb 基因异常表达的软组织肿瘤要比没有突变的侵袭性更强。 【发病机制】 纵隔软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形态大致与起源组织相似,基本上同正常组织, 仅是数量或结构排列上略有差别。纵隔恶性软组织肿瘤形态与正常起源组织相 差较大,并且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化程度高者,常能在肿瘤内找见某些与起 源组织相似的形态特点,两者有时难于鉴别,须借助免疫组化、电镜等手段并 结合临床才能鉴别。 【临床表现】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可存在多年而无症状,半数以上是由于偶然发现,也可 以是在体格检查时或出现在尸检报告中。最常见的主诉是胸痛、咳嗽、气短、 吞咽困难、声嘶、Horner 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症及气管、心脏受压等,还有 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盗汗、全身不适、纳差、体重减轻等,这些同肿 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生长方式有关,良性肿瘤较少出现症状,囊性较实 体瘤产生症状少,膨胀性生长会产生压迫症状,浸润性生长常出现受累脏器的 相应症状。临床多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 1.纵隔脂肪源性肿瘤 分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占大多数。其中纵 隔内较少见,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大部分位于前纵隔、心缘旁或心膈角。
- 3.发病原因不明,有人认为起源于纵隔胸膜下或胸壁皮下脂肪组织,也有认为起 源于退化的胸腺组织。 (1)纵隔脂肪瘤:是纵隔内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成人男性稍多。肿瘤通常包膜完整,多为球形、结节形或不规则形,切面 呈淡黄或黄色,油腻状,常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状结构,质地较 柔软,体积通常较大,可伴有出血、坏死、液化、囊性变及骨化。组织学上主 要由成熟脂肪组织组成,常延伸入颈部、肋间或椎管内,生长缓慢,偶有恶 变。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如肿瘤体积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可产生相应症 状。CT 对脂肪性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在纵隔内有良好的对比度,可见胸骨后 上纵隔的圆形肿物,CT 值较低,可为-100HU,肿瘤边缘清晰无外侵。诊断纵隔 脂肪瘤应注意在纵隔脂肪瘤中寻找胸腺组织成分,以排除胸腺脂肪瘤的诊断。 还应与脂肪过多症鉴别, 因肿块有完整包膜,手术切除不困难,一般预后良 好。 (2)纵隔脂肪肉瘤:其病因不明。发生于纵隔者罕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多 见于 40~60 岁,少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肿瘤,也有从良性脂肪瘤恶 变而来的报道。脂肪肉瘤通常体积较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有菲薄的纤维 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面类似脂肪瘤,如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则可见白色条索穿插 其间。黏液型脂肪瘤呈胶冻状。圆形细胞型及多形性呈鱼肉样或脑髓状,可有 出血坏死,镜下组织形态多样。目前常化分为分化良好型、黏液型、圆形细胞 型及多形性和去分化型 5 种类型,外加 5 种肿瘤成分同时存在的混合型。脂肪 肉瘤多位于后纵隔。病程较长,术前病程从数周到数年不等,常有明显胸痛, 肿块巨大可产生压迫症状,CT 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MRI 与 CT 相比可多层面扫 描,在观察肿瘤扩展范围上优于 CT。局部广泛切除,包括肉瘤的包膜,放射治 疗对黏液型脂肪肉瘤有效果,并且黏液越多效果越好。纵隔内脂肪肉瘤预后较 表浅者差。手术时只做包膜内切除预后差。脂肪肉瘤 5 年生存率 40%~64%,术 后复发率高,有报道达 24%,复发病人应争取再次手术。 2.纵隔纤维组织源性肿瘤 纤维组织肿瘤由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 纤维所组成。根据分化和成熟程度分为良性及恶性,纵隔纤维原性肿瘤非常罕 见,国内上海市胸科医院至 1990 年共收治 1796 例纵隔肿瘤,其中纤维原性肿
- 4.瘤只有 17 例,其他仅有散在病例报道。目前,习惯将这类肿瘤分类为纤维瘤 病、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 (1)纵隔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胶原纤维和成熟纤维细 胞组成。病因不明,可能与一些炎症或肿瘤产生的活性物质有关,也可能是一 种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大体形态上 无明显边缘,呈弥漫性结节性增生和结节状增生。病人多为中年人,临床症状 主要因胸腔纵隔内各脏器受到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和压迫而引起,可包绕主动 脉弓、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往往因上腔静脉受阻而被注意,其他尚有胸 痛、发热、吞咽困难、声嘶、血沉加快等表现。肿瘤不发生转移,治疗应采取 完全切除,切除不彻底会局部复发。 (2)纵隔纤维肉瘤:病因不明。在纵隔者罕见,多位于后纵隔。肿瘤多为圆 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一般有假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 韧,有漩涡状结构。分化差的切面如鱼肉状,质地柔软,可见出血坏死。镜下 主要由梭形的成纤维细胞组成,并含有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部分区域显示黏 液样变,可见核分裂象,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形性,根据细胞数的多少、分 化程度、胶原纤维的数量以及核分裂象的多少大致可将其分为 3 级:即分化较 好者属一级,较差者为二级,最差者为三级,对预后有指导作用。肿瘤生长迅 速,局部呈浸润扩展,少有远处转移,发现时一般较大,通常产生症状,主诉 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等。一些大的肿瘤会分泌胰岛素样因子, 引起低血糖。胸部 X 线表现纤维肉瘤和纤维瘤均无特征性,没有好发部位,通 常轮廓清楚,向纵隔一侧突出,没有钙化,可并发胸腔积液。 因肿块外侵严 重,界限不清,完全切除难度较大。根据病变部位设计合适的手术切口,对手 术顺利进行是很重要的。对此类肿瘤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方法,放疗或化疗 效果不确定。病人预后差,多数病人在发现肿瘤后数年内死于胸腔内扩散。 (3)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 织肉瘤,只有极少数的病变是原发于纵隔。男女发病无差别。后纵隔多见,其 次为中纵隔。通常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但国内有人统 计认为原发于纵隔内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包膜的较多。肿瘤可生长的较 大,通常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鱼肉状,也可为黄色或黄褐色,较大肿瘤常 伴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如纤维成分多,质地较硬。含较多黏液成分时,呈半透
- 5.明黏液样。镜下组织形态可见其主要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还可伴有 数量不等的单核和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以及未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和各种炎 性细胞,其间还存在各种不同形态的过渡细胞。成纤维细胞呈细长或肥胖的梭 形,多排列成特殊的席纹状结构。组织细胞一般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 肿瘤内的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异型明显者核分裂象多见。早期常无症状,不易 发现,只有当肿瘤生长压迫周围脏器或大血管时才出现症状。胸部 X 线可提示 肿块的存在,多见于后纵隔,常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整的肿块,向纵隔一侧突 出,大小不等,密度一般较均匀,少数密度不均匀,可伴有钙化。CT 能清楚地 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特别是血管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有帮助,病变较小时, 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较大者形态不规则,常伴坏死(55%)及钙化(7%~20%)并 侵犯邻近器官组织,诊断一般须借助病理活检。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原则尽可 能完整切除。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如放疗和化疗效果尚未得到证实。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局部复发率达 40%~55%,转移率 14%~55%,最多 见肺转移。5 年生存率 36%。 3.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近一半是恶性的,该肿瘤 起源于间皮下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发病与石棉接触史无关。肿瘤孤立、局限, 一般有细蒂和广基,常有完整包膜,并且表面附有胸膜,超微结构提示肿瘤细 胞本质上是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可见波形蛋白阳性,有时角蛋白阴性。多见 于成年男性,常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等症状,可有骨关节病、杵状 指及低血糖的表现。可有转移,较常见的是肝,也可见淋巴转移。治疗采用外 科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良性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恶性病人 长期生存率很低,容易复发,大多数复发病例生存时间不足 5 年。 4.纵隔血管源性肿瘤 血管源性肿瘤纵隔内罕见。病例统计认为发病率占 纵隔肿瘤的 0.5%~1.5%,其 10%~30%属恶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发生于 纵隔的任何部位,以前上纵隔居多。 (1)纵隔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部分为毛细血管瘤,二者占良性血 管瘤的 90%,静脉型也有报道。多发于内脏区或椎旁沟,偶尔可扩展到胸壁、 颈部及椎管内。瘤可有薄层包膜,多为紫红色,质软,不定形态,少数有出血 表现,镜下肿瘤由内衬薄层内皮的扩张的管腔组成,管腔间由纤细的纤维组织 分隔,可见灶状血栓、钙化,胆固醇性肉芽肿。多见于青壮年,性别差异不
- 6.大,病人无症状,症状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及对周围组织压迫或侵犯有关, 可以有胸痛、胸闷、咳嗽等症状。CT 有助于血管瘤的诊断,可见纵隔孤立性软 组织肿块,中等密度,大小不等,边界清,也可模糊不清,较 X 线胸片容易显 示静脉石的存在。治疗方面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2)血管内皮细胞瘤:组织学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 可呈浸润性生长,并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重要脏器转移,其中肺和肝是常见 的转移部位,属低度恶性肿瘤,镜下异型性不大,核分裂象很少,手术应广泛 切除,有一定的复发率。 (3)血管内皮肉瘤: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病因不明,肿瘤一般无包膜, 内有广泛出血坏死,瘤细胞密集,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细胞一般都被围 在网状纤维鞘内,呈实片状,腔隙不明显。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迅速,呈现 浸润性生长,可有淋巴和肺脏转移,有时手术中发现已无法切除,病人在术后 短期内复发,生存期较短。 (4)血管平滑肌肿瘤:主要位于四肢远端皮下组织,罕见于纵隔。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纵隔的任何部位,其中前纵隔多见。病理上除具有平滑肌肿瘤的表 现,同时又有其本身特点:肿瘤界线清楚,由平滑肌束围绕厚壁血管呈同心圆 排列,其外围细胞逐渐与壁外平滑肌细胞汇合在一起,无异型性,也无核分裂 象,血管壁厚,管腔狭小呈裂隙状,壁无弹力板及外膜。肿瘤巨大可有压迫症 状,术前诊断有赖于活检,首选手术,预后良好。 (5)血管平滑肌肉瘤:发病部位以下腔静脉、肺动脉常见,病变位于小血管 时不易发现原发血管,诊断颇有争议,须结合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有无转移 及镜下所见有丝分裂数量确定,首选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整个肿瘤及其附 近的血管和粘连组织,有报道术后复发率达 75%,有人曾给予复发病人放疗, 但未获成功,化疗仅对少数病例有益。 (6)血管外皮细胞肿瘤:起源于血管外皮细胞可有良恶性之分,但病理上难 区分,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和头颈部位最常见,发生 于纵隔罕见。无年龄及性别差异。病程长短不一,从数年至数十年,生长缓 慢,血行播散是转移的主要途径,以肺和骨常见,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后期由 于肿块巨大或浸润出现压迫症状,其中较为特殊的症状有低血糖表现,发生原 因可能与肿瘤分泌肾素,血液内葡萄糖被大量利用和消耗有关,一旦切除肿
- 7.瘤,血糖即可恢复正常。诊断有赖于病理确定。MRI 和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丰 富的血管网,并明确边界,同时显示肿瘤饲养动脉及其辐射的分支。术前栓塞 疗法可减少肿瘤血供,因一般肿瘤界限清楚或有薄层包膜,易于手术切除,术 后有复发可能,放疗可作为辅助疗法,化疗的作用不大。 5.纵隔淋巴管源性肿瘤 (1)纵隔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是畸形而非真性肿瘤。起因淋巴系统与静脉系 统的交通失败,属于先天性疾病。也可能继发于手术、外伤后。占纵隔肿瘤的 0.7%~4.5%,以颈部最为常见,发生于纵隔内的较少见,并多为颈部向纵隔的 延伸。临床将淋巴管瘤分为颈型、颈纵隔型、纵隔型。根据异常淋巴管大小, 又分为 3 个类型。①毛细血管型:由细小的淋巴管构成;②海绵状型:由管腔 扩张的淋巴管组成,腔内含淋巴液,间质结缔组织常增多,并有散在的淋巴细 胞及淋巴滤泡,常沿组织间隙生长,不易切除干净;③囊状淋巴管瘤:此型最 多见, (2)淋巴管肌瘤:全部发生在女性的良性肿瘤,最初称为淋巴管外皮细胞 瘤,其局限性的病变可位于纵隔,常与胸导管及其分支有密切的关系,导致乳 糜胸。弥漫型被称为淋巴管肌瘤病,可累及肺脏,有些病例发生在结节性硬化 综合征背景上,提示其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发病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有观 点认为系一种错构瘤。手术效果较好。 6.纵隔肌源性肿瘤 (1)纵隔横纹肌瘤:此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是无骨骼肌部位,很少 见原发于纵隔,Miller(1978)曾经报道 1 例发生于前纵隔的这种肿瘤,并且推 测它是起源于胸腺细胞,国内期刊少有报道,此肿瘤手术预后良好。 (2)纵隔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 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临床上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特殊的组织结构和 巨体形态,将其分为胚胎型(包括葡萄族型)、梭形细胞型、腺泡型和多形型 4 种,其中胚胎型最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的病理类型的发病年龄有差 异,腺泡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胚胎型多发生于婴儿,多形性大多发生于老年 人。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纵隔横纹肌肉瘤常无症状,甚至由于转移部位首发 症状,查找原发灶才被发现,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周围脏器压迫症状,因肿瘤恶 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早期又不易发现,并且发现时即有淋巴道或血道转
- 8.移,对于无重要脏器转移,肿块又限于纵隔内应尽量手术彻底切除。同时宜结 合放疗和化疗, 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分类可以决定预后,特别是在儿童及青少年 明显,预后最好的类型是葡萄型横纹肌肉瘤,5 年生存率是 95%;其次是梭形细 胞型横纹肌肉瘤,为 88%;胚胎型 66%;腺泡型及多形性较差,为 54%~62%。 7.其他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发生于纵隔的其他间叶性肿瘤还有间叶瘤、 脑脊膜瘤、滑膜肉瘤、骨外的成骨肉瘤、软骨肉瘤等以及炎症性肿块黄色肉芽 肿,后者是淋巴结内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病变在纵隔内形成的肿块,胸部 X 线显 示圆形或分叶状块影突入肺内,边缘光滑。肿块大者可产生压迫症状,因此可 予外科手术治疗。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 X 线胸片诊断价值有限,但可以提供病变在纵隔内的位置、大小、解剖结 构有无移位和改变、肿块的相对密度是囊性还是实体、有无钙化,是诊断的基 础检查方法;CT 的诊断价值较高,特别是在纵隔内大量脂肪的衬托下能很好地 显示纵隔解剖结构和占位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扫描可分辨出肿块与血管之 间的关系;MRI 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在流空血管的衬托下可 清楚显示纵隔解剖结构,并且无辐射、不需造影、非常清晰、对血管畸形或与 血管相关疾病有优势;穿刺活检也可获得术前细胞诊断,但所获组织少,往往 诊断困难。 【诊断】 因发生于纵隔的间叶源性肿瘤来源各异,症状少,无特异性,术前诊断有 赖于病理支持,当然,结合临床病史与体格检查,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手段, 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软组织肉瘤的分期、分级对其诊断、治疗、预后的评价和研究是非常重要 的。由于肉瘤少淋巴转移,经典的 TNM 分期难以准确描述,且分类过于复杂, 难于掌握。许多临床医师喜欢简单一些并对临床诊治有帮助的分类系统,如转 移可能性<15%,均被定为低度恶性之列,相反为高度恶性,此二级系统,使他
- 9.们更易作出治疗的抉择。但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无法较全面地反应肉瘤形态和 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程度变化,这里介绍一种 ENNEKING 分期系统(表 1)。 根据细胞结构、形态、核分裂象及细胞坏死程度确定分级标准,其中分级 G 示低度,G¡ 示高度;解剖部位 T 为区域内,T¡ 为区域外。 【鉴别诊断】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治疗】 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手术途径及手术技术问题应按纵隔肿瘤的手术原 则,争取彻底切除。对于恶性间叶源性肿瘤有时还须结合放疗或化疗,但结果 往往不尽如人意。 【预后】 决定纵隔间叶源性肿瘤预后的因素也像发生于其他部位间叶源性肿瘤一 样,有以下几点: 1.肿瘤的大小 事实上这个因素可以在所有类型的肿瘤研究中见到,不难 理解巨大肿瘤较小肿瘤预后差这一事实。 2.局限性肿瘤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的分级 美国 MSKCC 将软组织肉瘤分为 两级,即低度分化与高度分化,根据这一标准,前瞻性研究 2058 例软组织肉瘤 预后生存率差异显著。纵隔肉瘤除脂肪源性外,其余预后均较差。 3.手术切缘与肿瘤复发呈正相关 但要注意到局部复发对生存期的影响还 有争议,此外,局部复发在远处转移形成中意义较小。
- 10.4.细胞增殖 诸如 ki-67 和 p105 属于增殖标志物,有人研究认为与预后相 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5.DNA 倍体 用流量血细胞计数判断实质性肿瘤病人预后,测定细胞 DNA 量,估计细胞周期的分布和倍性,有报道二倍体和非整倍体肿瘤的 10 年生存 率,前者显著大于后者。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