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下半年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真题及解析

时长:120分钟 总分:150分

286浏览 1人已完成答题

题型介绍
题型 单选题 简答题 材料题
数量 29 4 4
一、单项选择(本类题共29题,每小题2.0分,共58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二、材料题(本类题共4题,总分92.0分)
一. 单项选择(本类题共29题,每小题2.0分,共58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

语文课上,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从教师观的角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问题详情




2.

在某次美育活动中,李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调查一些传统礼仪的来源与演化,并通过自编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次活动涉及的美育内容是( )。

问题详情




3.

下列选项属于正确的学生观的是( )。                                                                                    

①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②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物

③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④学生的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

⑤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帮助者而不是决定者

⑥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问题详情




4.

张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设计了“童话故事大比拼”、“故事续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张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师劳动特点是( )。

问题详情




5.

社会青年孙某闯入一所农村小学寻衅滋事,扰乱学校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于孙某应由( )。

问题详情




6.

小学教师李某由于在校外兼职,经常旷工,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应对李某给予( )。

问题详情




7.

梁某无正当理由不送女儿小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梁某( )。

问题详情




8.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是( )。

问题详情




9.

六(1)班主任李老师在课间发现学生张某有欺凌行为,李老师首先应当( )。

问题详情




10.

某县有关部门拖欠小学教师工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教师申诉的应是( )。

问题详情




11.

未成年人丹丹的父母因外出务工,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对丹丹的监护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丹丹的父母应该履行的义务不包括( )。

问题详情




12.

小学生宋某多次旷课、逃学,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拒不改正。对于宋某,学校可以( )。

问题详情




13.

张老师要求家长不要让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往,张老师的错误在于其( )。

问题详情




14.

家长向学校投诉覃老师罚迟到的小辉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学校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问题详情




15.

于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的一个问题难住。课后,她遍查资料,还专门请教了专家,最终详细地回复了学生,下列选项与该案例所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符的是( )。

问题详情




16.

刚参加工作的彭老师买了许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处方”类书籍,阅读后信心十足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但他发现这些攻略并不管用。他充满困惑,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出在哪呢?彭老师忽视的是( )。

问题详情




17.

花露水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对蚊叮虫咬之处有止痒消肿的功效,也能缓解皮肤起的不适,下列选项中,属于花露水主要成分的是( )。

问题详情




18.

空间站是一种载人航天器,可供多名航天员造访,长期工作和居住,2021年4月29日,我国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全国开启空间站建造,该空间站核心舱的名称是( )。

问题详情




19.

19世纪帝国主义兴起之后,非洲各地逐渐沦为殖民地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非洲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

问题详情




20.

小说《荒原狼》被誉为德国《尤利西斯》,主人公身上有“狼性”和“人性”的对立,看不到出路,小说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般中年知识分子的孤独,彷徨和苦闷。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问题详情




21.

成语“终南捷径”,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该书记载,卢藏用想入朝做官,走了较近便的门路,最终达到了目的。卢藏用被人讥为“终南捷径”的门路是( )。

问题详情




22.

22、《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以其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团结一心大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该画开辟了中国画的一条创新之路这幅画的作者是( )。图片1.png

问题详情




23.

《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词作者是一位亲历长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军,这位将军是( )。

问题详情




24.

许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右图这座著名雕塑是老一辈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其名称是( )。图片2.png

问题详情




25.

中位数又称中值,是一组统计数据中的代表性数值。在一次考试后,甲组11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98、100、96、94、106、102、104、112、108、120、110,则甲组此次考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

问题详情




26.

下表为Excel学生信息表,在设置了日期格式的C3单元格误输入了数字“6789”并确认后,C3单元格显示的内容是( )。

图片3.png

问题详情




27.

在word中,不缩进段落的第一行,而缩进其余的行,可实现这一功能的操作是( )。

问题详情




28.

下列选项中,与“取件——寄件”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问题详情




29.

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8,10,20,32,(),88”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问题详情




二. 材料题(本类题共4题,总分92.0分)
1.

材料:我班学生小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动这动那,隔三差五就惹是生非。正当我为此头疼时,数学老师告诉我,上课时小文完全被一本书给迷住了,走到跟前他都没察觉,听罢,我眼前一亮——教育契机可能就潜藏其中!

我把小文叫到眼前,微笑着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来吗!”“知道……因为我上课看课外书,”他有点儿吞吞吐吐,还没等我开口应,又连忙说道“老师,这本书是我跟同学借的,我答应人家下午就要归还,所以我要抓时间看完。”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小文,老师其实是要表扬你的,”他一听,满脸疑惑,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第一,你热爱阅读,说明你是个好学的孩子;第二,老师走到眼前你都没察觉,说明你有专注的品质;第三,你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认错态度良好,更难得的是,你是为了按时还书才这样做的,说明你信守承诺。”听完这些,小文脸上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注意上课不看课外书。”

后来,我特意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读书角,经常和小文一起读书,有时还会围绕一个问题讨论交流,小文从阅读中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问题详情
1.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角度出发,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问题详情
2.

材料:张老师小时候非常内向寡言,后来遇到了擅长教隶书的李老师,在李老师的启发下,她走进书法这道门,人也变得开朗起来。隶书也成为张老师最喜欢的一种书体。

成为教师后,为了教育学生,她不断尝试各种书体的临摹,并依据班上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因生习‘书’”“以‘书’育人”等系列书法练习活动。

针对行为有些散漫的学生,她教以楷书,让他们在楷书的法度谨严中一撇一捺地揣摩领悟,进而学会自我调控。

针时身体有些孱弱的学生,她教以魏碑,让他们先感受魏碑书体的雄强大气,待他们产生兴趣后,慢慢引导他们在魏碑的遒劲、峻挺中体悟气势。

针对顽皮不守规矩的学生,她教以篆书,让他们感受篆书的“有提无顿,有转无折”,无粗无细,在篆书线条的书写中学会不偏不倚,进而遵规守纪。

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她则教以隶书,和他们分享自己儿时的经历,并现场展示隶书的书写,勉励他们尝试练习,让他们在“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隶书练习中,感受舒展与快乐。

问题详情
1.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问题详情
3.

材料:我国自步入现代民族国家时起便开始了时制改革,民国创立之初改行“公历”,以公元的1月1日作为新年,1914年又颁布法令规定旧历新年为“春节”,公历新年以“元旦”之名在法律上确定下来,本意要取代传统的新年及其礼仪,结果却造成了两个新年庆典并行于一个日历年的局面。

此后,在1930年前后等一些时期,有关方面都推动过元旦替代春节的运动,结果都同样回归到元旦和春节并行于世的局面。在学术文献的表述里,元旦和春节作为两个不同的节庆,甚至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社会力量的价值表达形式。在谈到时间框架、年历、节庆、公共假日等主题时,学者们习惯于把元旦与春节看做中国近代以来多种对立关系,如(现代与传统,官方与民间,西方与本土,科学与迷信,理性与习惯)的两个代表,并在一种零和游戏的思维定式中处理有关的公共文化政策问题。

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一些调查发现,中国人的年意识和过年的仪式活动分布在“元旦——小年——大年——元宵节”的时间过程中。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从元旦前后开始进入“过年”的状态,在春节节假期到达“过年”的高峰,而到元宵节之后,“年”才算过完,进入平常状态。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已不宜再把新年活动认知为两个分立的庆典。从理论上说,国家共同体的层面只可能有一个新年过渡礼仪。从个人心理上看,一个人通常不在一年里产生两个过年的体验。如果抛开“元旦”和“春节”是两个不同的“年”给我们造成了刻板观念,应当看到,两者之间的替换预期已经逐渐的演变成为互相依存。我们可以尝试把两者当作能够互补,合并的因素,并将它们认知为同一个新年礼仪的两个阶段。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过年时间体验一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正式的仪式活动通常是从“小年”的送灶神开始的。从小年到除夕的辞旧,再从初一到元旦的迎新贺岁,构成了过年的主要阶段。今天人们沿袭了过年是一个多阶段过程的意识,但其起止时间却变得富有弹性,表现在活动上也更有选择性。多数城市居民和一些农村居民不再遵循小年送灶,十五送祖先的习俗,元旦作为过年仪式活动时间的观点却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元旦已经成为新年礼仪的一个内在阶段,而不是过年之外的一个官方纪念日。把“元旦”和“春节”合并起来,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于过年仪式活动的需求,在传统的春节,人们的时间安排是在不同的日子与不同亲疏的关系交往,如初一拜本家,初二拜丈人,可是,当代频繁而快速的人口流动,家庭近亲的异地居住,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网络的广泛分布,都使春节的礼仪活动不足以覆盖所有的重要社会关系,调动其他的仪式活动时间就成为必然

今天看来,多亏了从元旦到春节的多阶段过程,十多亿中国人才有了足够的机会交叉地发生对应关系,相互祝福迎新,否则,该履行仪式的关系没有履行,在个人在心理上,社会在结构上就难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周期,人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过渡到位,社会与文化才能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得以稳定地再生产,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已经构成同一一个过年礼仪,成为整个共同体的公共文化;而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的思想方式,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的生活历程,前瞻后仰的公共文化建设,可能更加富有意义。

(摘编自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

问题详情
1.

文章为什么认为应当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请简要概括。(14分)

问题详情
4.

材料:一位少年,酷爱小提琴,却为不能成名而苦恼。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说:“世上有生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目的,只为快乐,快乐本身就是成功啊!”少年听后深受触动,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求成名。

这位少年叫爱因斯坦。

问题详情
1.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篇论说文。

要求: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协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问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