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练习4

时长:120分钟 总分:100分

260浏览 0人已完成答题

题型介绍
题型 单选题
数量 100
一、单项选择(本类题共100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一. 单项选择(本类题共100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具有( )的特点。

问题详情




2.

某一测验多次实验后所得分数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

问题详情




3.

学生摄影小组举办摄影大赛属于学生课外活动中的( )。

问题详情




4.

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 )特点。

问题详情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校美育内容的是( )。

问题详情




6.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问题详情




7.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问题详情




8.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问题详情




9.

独立形态时期的第1本教育学著作是( )。

问题详情




10.

小强考试前紧张,忧心忡忡,考试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发挥失常,他的症状属于( )。

问题详情




11.

教师在上课时,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也可以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的学习情境。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属于( )。

问题详情




12.

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 )。

问题详情




13.

( )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问题详情




14.

在优等生中再分出上、中、下三个等级,这是一种( )。

问题详情




15.

教师期望效应是由( )研究发现的。

问题详情




1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

问题详情




17.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问题详情




18.

学校中常见的期末考试属于( )。

问题详情




19.

( )的次数比较频繁。

问题详情




20.

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 )。

问题详情




2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问题详情




22.

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 )。

问题详情




23.

教学日记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的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常见的教学日记的形式不包括( )。

问题详情




24.

( )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问题详情




25.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总要有个结束语。这是教学评价中的( )。

问题详情




26.

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

问题详情




27.

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

问题详情




28.

常用的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案卷分析、观察和( )。

问题详情




29.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 )。

问题详情




30.

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 )。

问题详情




31.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其能否自觉( )。

问题详情




32.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问题详情




33.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 )的教学原则。

问题详情




34.

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组合形式是 ( )。

问题详情




35.

(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问题详情




36.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

问题详情




37.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问题详情




38.

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问题详情




39.

( )是教育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问题详情




40.

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

问题详情




41.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

问题详情




42.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问题详情




43.

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设计学生急于解决而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一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悬念而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为( )。

问题详情




44.

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

问题详情




45.

在 17 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问题详情




46.

教师先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学习目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趣。这种导入方式是 ( )。

问题详情




47.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问题详情




48.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知识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导入新课,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导入方式是( )。

问题详情




49.

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

问题详情




50.

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提出的主要教育主张是( )。

问题详情




51.

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问题详情




52.

( )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问题详情




5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问题详情




54.

不是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 )。

问题详情




55.

“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问题详情




56.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问题详情




57.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 )。

问题详情




5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问题详情




59.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种导入方式称为( )。

问题详情




60.

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问题详情




61.

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问题详情




62.

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 )。

问题详情




63.

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变为科学,应该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教育学家是( )。

问题详情




64.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问题详情




65.

( )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问题详情




66.

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

问题详情




67.

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是( )

问题详情




68.

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

问题详情




69.

知觉的( )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问题详情




70.

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

问题详情




7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 )等。

问题详情




72.

(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问题详情




73.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问题详情




74.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问题详情




75.

( )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问题详情




76.

就升学指导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指导、复习指导、( )。

问题详情




77.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

问题详情




78.

( )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问题详情




79.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问题详情




80.

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问题详情




81.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问题详情




82.

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问题详情




83.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

问题详情




84.

中国早在(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问题详情




85.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教师带领学生外出踏青,这一做法体现了( )。

问题详情




86.

( )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问题详情




87.

( )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

问题详情




88.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分为( )、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

问题详情




89.

学生听老师讲课,并不能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音都毫无遗漏地知觉出来,而是听取老师讲的完整句子和完整的意思。这是知觉的( )

问题详情




9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问题详情




91.

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

问题详情




92.

下面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

问题详情




93.

( )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问题详情




94.

教育目的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理想性,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 )。

问题详情




95.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是以( )为人员单位。

问题详情




96.

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 )三个阶段。

问题详情




97.

动力定型的情绪理论是由( )提出的。

问题详情




98.

( )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问题详情




99.

一个熟练骑自行车的人在骑自行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同时操作车把和蹬车,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 )。

问题详情




1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为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的组织是( )。

问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