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时长:120分钟 总分:150分
347浏览 0人已完成答题
题型介绍
题型 | 单选题 | 简答题 | 材料题 |
---|---|---|---|
数量 | 29 | 5 | 3 |
一. 单项选择(本类题共29题,每小题2.0分,共58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新入职的王老师工作中一遇到棘手问题就去请教李老师。这一次,李老师提出建议后,笑容可掬地说:" 你这是想走捷径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慢慢摸索吧,时间长了,就知道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该情境中体现的教师发展途往不包括( )
每次教学活动前,伍老师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做"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每天动作都一样,小朋友们感觉有些乏味。这天伍老师又做这个游戏,她热情地说: 请你跟我这样做。"小英突然冒出一声:" 不想跟你这样做。"全班孩子哄堂大笑,对此,伍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
户外游戏时,小明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一起数瓢虫背上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上让它慢慢爬。这时,老师走过求对他们说:"脏死了 ,快扔掉!"小明立即扔掉了瓢虫。该老师的做法违背的是( )
二. 材料题(本类题共4题,总分42分)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萍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穿着又脏又旧,总是哭着要妈妈,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程老师温柔的拥抱他,牵着他的小手介绍其他的小伙伴和他认识。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只见萍萍又一个人呆呆的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面,脸上毫无表情,一言不发。程老师见此情景,心想此时不宜和萍萍进行交谈,而是应该鼓励他和小伙伴一起玩。于是程老师叫来活泼开朗的小娜和萍萍一起玩玩具。小娜见萍萍不会玩,便萍萍两人很快玩到了一起。为了增强萍萍的自信心,程老师有意让萍萍当值日生,协助老师一起发放和收拾餐具,并不断的表扬萍萍很能干,萍萍很开心,越来越自信了。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老师经常表扬萍萍,萍萍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这段时间,幼儿园李老师一直被一件事情困扰着。
李老师发现,班上新来的小钰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她见到陌生成人就会惊恐地往后躲,在幼儿园里也不与同伴交往,不爱运动,拒绝参加班里组织的任何活动,总是自己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谁要跟她说话,她就嗷嗷叫,害怕得瑟瑟发抖。
通过多方了解,李老师得知小钰出生后就被人领养。后来,生父与养父发生纠纷,为了摆脱生父的纠缠,养父就带着她东躲西藏,3 岁时又将她转给现在的养父母。现在的养父母开了一家饭店,为了生意基本无暇顾及她,任她自己玩耍。饭店的服务员经常嘲弄她不会说话,使得她害怕成年人,拒绝与人交往,没有交流对象,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很慢。
面对如此情况,该怎么办呢?
假如我们回到 1000 年前的 1018 年,当时的人对未来懂得不多,但相信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未来不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你生活在 1018 年的中国,你会清楚就算到了 1050 年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或者织布工,皇帝还是要靠人来组建军队和朝廷,男人的地位还是比女人高,人的预测寿命大概还是 40 岁。所以在 1018 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者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子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子三从四德。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 105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了 2050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实在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那个时候人类如何谋生,不知道军队或政府如何运作,也不知道性别关系会是什么模样。到那个时候,有些人的寿命可能会比今天长得多,而且因为有了生物工程,就连人体本身也可能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所以,现在孩子学得各种科目技能,到 2050年可能就没什么用了。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
比如,如果你住在 1800年前墨西哥的某个偏僻小镇,就很难知道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毕竟,那个时候既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报纸或公共图书馆。
但是,在 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现在住在墨西哥的一个偏僻小镇,有一部智能手机,光是看维基百科、TED 演讲、免费在线课程,就可以花掉大把时间。然而网上众说纷纭,实在难以判断哪些内容可信。正是因为只要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难以专注。如果政治或科学看起来太复杂,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些可爱的猫猫狗狗、名人八卦。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事实上,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的理想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但时至今日,甚至许多西方学校也从未实现这个理想。教师只是把资料硬塞给学生,再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就算这一代学生还没办法打造出一个有头有尾、有意义的故事,未来也总有时间让我们好好消化这一切,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们在未来这几十年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生命本身的未来,而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目前的世界做出这些决定。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对宇宙有整体的认识,生命的未来就只能依赖随机的决定。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问题】:
三. 问答题(本类题共1题,每小题50.0分,共50分)
在美国有一个黑人的司机,他是开 Taxi的,他载了一对白人母子。
白人的孩子就问他的妈妈:"妈妈,妈妈为什司机伯伯的皮肤跟我们不一样的?"
母亲说: "孩子呀,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色彩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呐?"
到达了目的地之后,司机坚持不收钱。
妈妈说:"为什么你不收钱?"
这个黑人留着眼泪说:"小时候我也问过我的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告诉我说:我们是黑人呐,我们这辈子注定要低人一等。如果我母亲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一定有不同的成就啊!"
根据上面文字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遍议论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字。
请从儿童观角度评析文中老师的行为。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萍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穿着又脏又旧,总是哭着要妈妈,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程老师温柔的拥抱他,牵着他的小手介绍其他的小伙伴和他认识。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只见萍萍又一个人呆呆的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面,脸上毫无表情,一言不发。程老师见此情景,心想此时不宜和萍萍进行交谈,而是应该鼓励他和小伙伴一起玩。于是程老师叫来活泼开朗的小娜和萍萍一起玩玩具。小娜见萍萍不会玩,便萍萍两人很快玩到了一起。为了增强萍萍的自信心,程老师有意让萍萍当值日生,协助老师一起发放和收拾餐具,并不断的表扬萍萍很能干,萍萍很开心,越来越自信了。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老师经常表扬萍萍,萍萍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请结合材料,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为李老师出谋划策。
这段时间,幼儿园李老师一直被一件事情困扰着。
李老师发现,班上新来的小钰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她见到陌生成人就会惊恐地往后躲,在幼儿园里也不与同伴交往,不爱运动,拒绝参加班里组织的任何活动,总是自己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谁要跟她说话,她就嗷嗷叫,害怕得瑟瑟发抖。
通过多方了解,李老师得知小钰出生后就被人领养。后来,生父与养父发生纠纷,为了摆脱生父的纠缠,养父就带着她东躲西藏,3 岁时又将她转给现在的养父母。现在的养父母开了一家饭店,为了生意基本无暇顾及她,任她自己玩耍。饭店的服务员经常嘲弄她不会说话,使得她害怕成年人,拒绝与人交往,没有交流对象,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很慢。
面对如此情况,该怎么办呢?
在文中划线句"但时至今日,甚至许多西方学校也从未实现这个理想"中,"这个理想"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假如我们回到 1000 年前的 1018 年,当时的人对未来懂得不多,但相信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未来不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你生活在 1018 年的中国,你会清楚就算到了 1050 年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或者织布工,皇帝还是要靠人来组建军队和朝廷,男人的地位还是比女人高,人的预测寿命大概还是 40 岁。所以在 1018 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者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子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子三从四德。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 105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了 2050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实在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那个时候人类如何谋生,不知道军队或政府如何运作,也不知道性别关系会是什么模样。到那个时候,有些人的寿命可能会比今天长得多,而且因为有了生物工程,就连人体本身也可能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所以,现在孩子学得各种科目技能,到 2050年可能就没什么用了。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
比如,如果你住在 1800年前墨西哥的某个偏僻小镇,就很难知道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毕竟,那个时候既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报纸或公共图书馆。
但是,在 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现在住在墨西哥的一个偏僻小镇,有一部智能手机,光是看维基百科、TED 演讲、免费在线课程,就可以花掉大把时间。然而网上众说纷纭,实在难以判断哪些内容可信。正是因为只要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难以专注。如果政治或科学看起来太复杂,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些可爱的猫猫狗狗、名人八卦。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事实上,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的理想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但时至今日,甚至许多西方学校也从未实现这个理想。教师只是把资料硬塞给学生,再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就算这一代学生还没办法打造出一个有头有尾、有意义的故事,未来也总有时间让我们好好消化这一切,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们在未来这几十年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生命本身的未来,而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目前的世界做出这些决定。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对宇宙有整体的认识,生命的未来就只能依赖随机的决定。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问题】:
本文的标题是"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假如我们回到 1000 年前的 1018 年,当时的人对未来懂得不多,但相信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未来不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你生活在 1018 年的中国,你会清楚就算到了 1050 年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或者织布工,皇帝还是要靠人来组建军队和朝廷,男人的地位还是比女人高,人的预测寿命大概还是 40 岁。所以在 1018 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者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子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子三从四德。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 105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了 2050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实在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那个时候人类如何谋生,不知道军队或政府如何运作,也不知道性别关系会是什么模样。到那个时候,有些人的寿命可能会比今天长得多,而且因为有了生物工程,就连人体本身也可能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所以,现在孩子学得各种科目技能,到 2050年可能就没什么用了。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
比如,如果你住在 1800年前墨西哥的某个偏僻小镇,就很难知道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毕竟,那个时候既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报纸或公共图书馆。
但是,在 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现在住在墨西哥的一个偏僻小镇,有一部智能手机,光是看维基百科、TED 演讲、免费在线课程,就可以花掉大把时间。然而网上众说纷纭,实在难以判断哪些内容可信。正是因为只要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难以专注。如果政治或科学看起来太复杂,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些可爱的猫猫狗狗、名人八卦。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事实上,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的理想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但时至今日,甚至许多西方学校也从未实现这个理想。教师只是把资料硬塞给学生,再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就算这一代学生还没办法打造出一个有头有尾、有意义的故事,未来也总有时间让我们好好消化这一切,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们在未来这几十年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生命本身的未来,而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目前的世界做出这些决定。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对宇宙有整体的认识,生命的未来就只能依赖随机的决定。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