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出版资格理论与实务(中级)模拟3
时长:180分钟 总分:200分
250浏览 0人已完成答题
题型介绍
题型 | 单选题 | 多选题 | 简答题 | 材料题 |
---|---|---|---|---|
数量 | 30 | 35 | 9 | 5 |
一. 单项选择(本类题共30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二. 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35题,每小题2.0分,共70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某图书有15.5印张,封面用157克/平方米铜版纸印刷。正文用60克/平方米胶版纸印刷。前环衬1页,主书名页1页,用90克/平方米胶版纸印刷。计算其总贴数,并指出下列错误的答案( )
三. 材料题(本类题共11题,总分100分)
编辑与印刷、发行同为出版的要素,作品则是出版的前提和结果。如果没有出版活动,所有作品就不可能长期传世,所以出版活动对于社会的文化成果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作品创作是起始环节,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因为出版物虽主要由作者提供,但要通过编辑的设计、组织、审读、加工等,才能完善、提高。由此可见,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包括思想素质。该素质的特点之一,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够广、博结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切实贯彻“百花怒放、百家共鸣”的“双百方针”,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为艺术界、科学界的特定主题讨论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文艺、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还要切实贯彻“他为我用、外为内用”的方针。这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方向的必要条件。
玉雕工艺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帮助玉雕学习者掌握玉石加工工艺和雕琢方法,东华出版社经过集体论证,确定选题《玉雕技艺》(暂名)立项。
该书定位为培训教材,采用16开本,精装,书心用70克/米2的胶版印刷纸,封面用150克/米2的铜版纸。书稿文字约30万字,图约100幅。拟邀请玉雕大师姜云编著,要求作者2017年7月底交稿。计划2017年8月开始审稿、编辑加工整理,11月开始排版、校对,年底出书。
助理编辑王强是玉文化爱好者,搜集了一些玉器方面的资料,故由王强向姜云约稿。为保证书稿质量,编辑室主任叮嘱王强,要请作者先提供全书提纲和部分样稿。
(出版社的具体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信箱地址等一律用×××代替。)
甲出版社拟出版一本文学新书《不曾有的记忆》。助理技术编辑小王为该书拟订的整体设计方案内容,包括采用小16开本,勒口平装;书心都用定量为70克/米2、规格为720毫米×980毫米的胶版纸;正文主体文字用小5号仿宋体;一级标题用3号宋体左右居中排,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左齐顶格排,三级标题用4号楷体左右居中排,四级标题用5号黑体左缩2字排;不设书眉,页码设在地脚靠翻口处,等等。技术编辑老张审核小王拟订的方案后,指出了其中的不规范之处,并指导小王进行了修改。
该书排版后的付印清样共有主书名页1页、出版前言2面、序文3面、目录2面、后记3面、正文178面。
该书准备印制5000册。书心采用双色印刷,印刷加放率是5%。封面所用铜版纸的费用为1120元,而上述胶版纸的单价是6750元/吨。
某32开本图书幅面净尺寸为宽130毫米、高184毫米,书脊宽10毫米,没有勒口,印数90000册。现用规格为880毫米×1230毫米、定量为157克/米2的铜版纸作封面。封面用对开机印刷,叼口10毫米。裁切余量3毫米。
(须列出算式,计算的最后结果有小数的,保留2位小数;加放数忽略不计)。
话说《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名画之一,作者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画作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的汴河两岸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全图可分为三段,首段展现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反映河汴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汴京市区的街景。
首段——汴京郊外的景物。疏林薄雾中掩映着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头馱炭的毛驴向城里走来。一片柳林中,枝头刚刚泛出嫩绿。路上一顶轿子内坐着一位踏青扫墓归来的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挑担的随行。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汴河是北宋时期的槽运枢纽,商业交通的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车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餐铺进饭。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纤夫在拉纤的,有船夫在摇橹的,有的船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船靠岸停泊正在卸货。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拱桥,它结构精巧,形态优美,宛如飞虹。一艘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蔴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邻船的人在指指点点,桥上的人则在探头张望。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虹桥码头,一个热热闹闹的水陆交通会合点。
后段——汴河市区的街景。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节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有经营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店铺,此外还有看病开方、修理大车、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摊子,真是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土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欢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在这幅宽24.8公分、长528.7公分的画券里,共绘有各色人物800多个,骆鸵、牛、马等牲畜60多头,房屋楼宇30多栋,车、轿20多辆(顶),大小船只二十多艘,生动记录了宋代的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