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格基础知识(初级)模拟题1
时长:180分钟 总分:200分
227浏览 0人已完成答题
题型介绍
题型 | 单选题 | 多选题 | 填空题 | 简答题 | 材料题 |
---|---|---|---|---|---|
数量 | 35 | 44 | 1 | 3 | 5 |
一. 单项选择(本类题共30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B的做法( )。
作者A于2000年将自己的作品《新中国外交史》投给B出版社。该社研究后认为此选题不需要专项报批,便未向出版行政部门办理任何手续,也未把出版合同送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2000年年底该书出版后,A将其作为学术成果申报。有关机构在审核中发现该书版本记录中所标出版时间是1995年,而不是A说的2000年,因此否决了A的申报。
A便与B交涉。B解释说,这种图书销量很小,所以使用了本社在1995年所出同类书已经用过的书号,就只能把1995年作为出版时间;这样做,既可以支持学术著作出版,又可以把新的书号用在有经济效益的书上,是有益于学术研究和出版发展的双赢之举。A不接受B的解释,就向出版行政部门作了反映:
从书号管理的角度来看,B的行为属于( )。
作者A于2000年将自己的作品《新中国外交史》投给B出版社。该社研究后认为此选题不需要专项报批,便未向出版行政部门办理任何手续,也未把出版合同送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2000年年底该书出版后,A将其作为学术成果申报。有关机构在审核中发现该书版本记录中所标出版时间是1995年,而不是A说的2000年,因此否决了A的申报。
A便与B交涉。B解释说,这种图书销量很小,所以使用了本社在1995年所出同类书已经用过的书号,就只能把1995年作为出版时间;这样做,既可以支持学术著作出版,又可以把新的书号用在有经济效益的书上,是有益于学术研究和出版发展的双赢之举。A不接受B的解释,就向出版行政部门作了反映:
从应该向有关部门办理必要手续的角度来看,B的行为( )。
作者A于2000年将自己的作品《新中国外交史》投给B出版社。该社研究后认为此选题不需要专项报批,便未向出版行政部门办理任何手续,也未把出版合同送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2000年年底该书出版后,A将其作为学术成果申报。有关机构在审核中发现该书版本记录中所标出版时间是1995年,而不是A说的2000年,因此否决了A的申报。
A便与B交涉。B解释说,这种图书销量很小,所以使用了本社在1995年所出同类书已经用过的书号,就只能把1995年作为出版时间;这样做,既可以支持学术著作出版,又可以把新的书号用在有经济效益的书上,是有益于学术研究和出版发展的双赢之举。A不接受B的解释,就向出版行政部门作了反映:
A的做法( )。
1998年1月作者A与S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将自己编著的大学高年级教材《××学教程》的专有出版权授予S出版社,并约定合同有效期为10年。同年7月,S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教材,次年7月售罄,此后便未重印。2000年1月及12月,作者A先后两次向S出版社书面订购该教材,均因印数太小,S出版社未能重印供书。因教学需要,2001年7月A授权本人所在学校的T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于开学在即,T出版社便影印S出版社的《××学教程》以应急需,并于2001年8月正式向校内外发行。S出版社知道后,认为A在出版合同尚未到期时又把该教材的专有出版权授予T出版社,是合同违约行为,故要求A支付违约金。A不同意。正在双方争辩期间,S出版社又发现,另一学校也因教学急需而由该校R出版社于2001年6月底影印了S出版社的《××学教程》,并公开发行。
T出版社( )。
1998年1月作者A与S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将自己编著的大学高年级教材《××学教程》的专有出版权授予S出版社,并约定合同有效期为10年。同年7月,S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教材,次年7月售罄,此后便未重印。2000年1月及12月,作者A先后两次向S出版社书面订购该教材,均因印数太小,S出版社未能重印供书。因教学需要,2001年7月A授权本人所在学校的T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于开学在即,T出版社便影印S出版社的《××学教程》以应急需,并于2001年8月正式向校内外发行。S出版社知道后,认为A在出版合同尚未到期时又把该教材的专有出版权授予T出版社,是合同违约行为,故要求A支付违约金。A不同意。正在双方争辩期间,S出版社又发现,另一学校也因教学急需而由该校R出版社于2001年6月底影印了S出版社的《××学教程》,并公开发行。
二. 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35题,每小题2.0分,共70分。每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上面一段散文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若该出版社未经备案而出版了须办理备案手续类选题的图书,将受到的处罚有( )等。
某出版社各编辑室为参加图书订货会提出了10个选题:
A.《劳动法学习辅导材料》
B.《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C.《刘少奇的故事》
D.《中国物产分布地图》
E.《雷锋日记新编》
F.《中共党史大事记》
G.《炒股的奥秘》
H.《赌场赢钱技巧100例》
I.《中国县级政府机构大全》
J.《相面算命百日通》
B正确处理此事的做法应是( )。
作者A于2000年将自己的作品《新中国外交史》投给B出版社。该社研究后认为此选题不需要专项报批,便未向出版行政部门办理任何手续,也未把出版合同送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2000年年底该书出版后,A将其作为学术成果申报。有关机构在审核中发现该书版本记录中所标出版时间是1995年,而不是A说的2000年,因此否决了A的申报。
A便与B交涉。B解释说,这种图书销量很小,所以使用了本社在1995年所出同类书已经用过的书号,就只能把1995年作为出版时间;这样做,既可以支持学术著作出版,又可以把新的书号用在有经济效益的书上,是有益于学术研究和出版发展的双赢之举。A不接受B的解释,就向出版行政部门作了反映:
在本案例中,S( )。
某双月刊H的编辑部未公开说明过稿件审阅处理的期限。作者S于2002年3月5日投寄《中国神话破解三则》给H编辑部。编辑部审阅后决定采用,未及通知S便在6月l0日出版的一期上刊出,并在文后加上了“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摘编”的声明。H编辑部于6月17日把样刊和稿酬寄给S,5天后S寄回了稿酬收据。6月25日,H的一名编辑忽然发现另一家月刊K在刚刚出版的一期上也刊刊登了S的此文,正文也是用15级宋体字单栏横排,仅标题排式不同。7月10日,又有一家半月刊L摘登该文,只署作者姓名而没有注明摘自H。
H编辑部认为:S一稿两投,侵犯了H的权益,应将稿酬返回,并自费刊登向H道歉的声明;K编辑侵犯了H的专有出版权和版式设计权,应承担侵权责任;L编辑部无视H的事先声明而摘编该文,也要承担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责任。
S认为:自己是4月10日才把该篇文章投寄K的,这有K的收稿登记作证,不属于一稿两投;而L摘编一事,直到8月初听H的编辑说了才知晓;自己不仅毫无过错,而且受到了侵权,因为K和L使用其作品而没有支付稿酬,该两刊应该补付稿酬并道歉。
K编辑部认为:S的一稿两投行为侵犯了K的权益,不向其支付稿酬是对的,而且S还应当因此而赔礼道歉;H并不享有专有出版权,其正文的排式是各种书刊普遍使用的,也不属于其专用的版式,自己并未侵犯H的权益。
L编辑部认为:摘编是合法的,因为H的声明实际上是无效的;摘编属于合理使用,不必向原作者支付报酬。
在这一案例中,K( )。
某双月刊H的编辑部未公开说明过稿件审阅处理的期限。作者S于2002年3月5日投寄《中国神话破解三则》给H编辑部。编辑部审阅后决定采用,未及通知S便在6月l0日出版的一期上刊出,并在文后加上了“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摘编”的声明。H编辑部于6月17日把样刊和稿酬寄给S,5天后S寄回了稿酬收据。6月25日,H的一名编辑忽然发现另一家月刊K在刚刚出版的一期上也刊刊登了S的此文,正文也是用15级宋体字单栏横排,仅标题排式不同。7月10日,又有一家半月刊L摘登该文,只署作者姓名而没有注明摘自H。
H编辑部认为:S一稿两投,侵犯了H的权益,应将稿酬返回,并自费刊登向H道歉的声明;K编辑侵犯了H的专有出版权和版式设计权,应承担侵权责任;L编辑部无视H的事先声明而摘编该文,也要承担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责任。
S认为:自己是4月10日才把该篇文章投寄K的,这有K的收稿登记作证,不属于一稿两投;而L摘编一事,直到8月初听H的编辑说了才知晓;自己不仅毫无过错,而且受到了侵权,因为K和L使用其作品而没有支付稿酬,该两刊应该补付稿酬并道歉。
K编辑部认为:S的一稿两投行为侵犯了K的权益,不向其支付稿酬是对的,而且S还应当因此而赔礼道歉;H并不享有专有出版权,其正文的排式是各种书刊普遍使用的,也不属于其专用的版式,自己并未侵犯H的权益。
L编辑部认为:摘编是合法的,因为H的声明实际上是无效的;摘编属于合理使用,不必向原作者支付报酬。
在这一案例中,L( )。
某双月刊H的编辑部未公开说明过稿件审阅处理的期限。作者S于2002年3月5日投寄《中国神话破解三则》给H编辑部。编辑部审阅后决定采用,未及通知S便在6月l0日出版的一期上刊出,并在文后加上了“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摘编”的声明。H编辑部于6月17日把样刊和稿酬寄给S,5天后S寄回了稿酬收据。6月25日,H的一名编辑忽然发现另一家月刊K在刚刚出版的一期上也刊刊登了S的此文,正文也是用15级宋体字单栏横排,仅标题排式不同。7月10日,又有一家半月刊L摘登该文,只署作者姓名而没有注明摘自H。
H编辑部认为:S一稿两投,侵犯了H的权益,应将稿酬返回,并自费刊登向H道歉的声明;K编辑侵犯了H的专有出版权和版式设计权,应承担侵权责任;L编辑部无视H的事先声明而摘编该文,也要承担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责任。
S认为:自己是4月10日才把该篇文章投寄K的,这有K的收稿登记作证,不属于一稿两投;而L摘编一事,直到8月初听H的编辑说了才知晓;自己不仅毫无过错,而且受到了侵权,因为K和L使用其作品而没有支付稿酬,该两刊应该补付稿酬并道歉。
K编辑部认为:S的一稿两投行为侵犯了K的权益,不向其支付稿酬是对的,而且S还应当因此而赔礼道歉;H并不享有专有出版权,其正文的排式是各种书刊普遍使用的,也不属于其专用的版式,自己并未侵犯H的权益。
L编辑部认为:摘编是合法的,因为H的声明实际上是无效的;摘编属于合理使用,不必向原作者支付报酬。
在这一案例中,H( )。
某双月刊H的编辑部未公开说明过稿件审阅处理的期限。作者S于2002年3月5日投寄《中国神话破解三则》给H编辑部。编辑部审阅后决定采用,未及通知S便在6月l0日出版的一期上刊出,并在文后加上了“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摘编”的声明。H编辑部于6月17日把样刊和稿酬寄给S,5天后S寄回了稿酬收据。6月25日,H的一名编辑忽然发现另一家月刊K在刚刚出版的一期上也刊刊登了S的此文,正文也是用15级宋体字单栏横排,仅标题排式不同。7月10日,又有一家半月刊L摘登该文,只署作者姓名而没有注明摘自H。
H编辑部认为:S一稿两投,侵犯了H的权益,应将稿酬返回,并自费刊登向H道歉的声明;K编辑侵犯了H的专有出版权和版式设计权,应承担侵权责任;L编辑部无视H的事先声明而摘编该文,也要承担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责任。
S认为:自己是4月10日才把该篇文章投寄K的,这有K的收稿登记作证,不属于一稿两投;而L摘编一事,直到8月初听H的编辑说了才知晓;自己不仅毫无过错,而且受到了侵权,因为K和L使用其作品而没有支付稿酬,该两刊应该补付稿酬并道歉。
K编辑部认为:S的一稿两投行为侵犯了K的权益,不向其支付稿酬是对的,而且S还应当因此而赔礼道歉;H并不享有专有出版权,其正文的排式是各种书刊普遍使用的,也不属于其专用的版式,自己并未侵犯H的权益。
L编辑部认为:摘编是合法的,因为H的声明实际上是无效的;摘编属于合理使用,不必向原作者支付报酬。
S出版社( )。
1998年1月作者A与S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将自己编著的大学高年级教材《××学教程》的专有出版权授予S出版社,并约定合同有效期为10年。同年7月,S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教材,次年7月售罄,此后便未重印。2000年1月及12月,作者A先后两次向S出版社书面订购该教材,均因印数太小,S出版社未能重印供书。因教学需要,2001年7月A授权本人所在学校的T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于开学在即,T出版社便影印S出版社的《××学教程》以应急需,并于2001年8月正式向校内外发行。S出版社知道后,认为A在出版合同尚未到期时又把该教材的专有出版权授予T出版社,是合同违约行为,故要求A支付违约金。A不同意。正在双方争辩期间,S出版社又发现,另一学校也因教学急需而由该校R出版社于2001年6月底影印了S出版社的《××学教程》,并公开发行。
R出版社( )。
1998年1月作者A与S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将自己编著的大学高年级教材《××学教程》的专有出版权授予S出版社,并约定合同有效期为10年。同年7月,S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教材,次年7月售罄,此后便未重印。2000年1月及12月,作者A先后两次向S出版社书面订购该教材,均因印数太小,S出版社未能重印供书。因教学需要,2001年7月A授权本人所在学校的T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于开学在即,T出版社便影印S出版社的《××学教程》以应急需,并于2001年8月正式向校内外发行。S出版社知道后,认为A在出版合同尚未到期时又把该教材的专有出版权授予T出版社,是合同违约行为,故要求A支付违约金。A不同意。正在双方争辩期间,S出版社又发现,另一学校也因教学急需而由该校R出版社于2001年6月底影印了S出版社的《××学教程》,并公开发行。
三. 材料题(本类题共20题,总分100.0分)
某出版社各编辑室为参加图书订货会提出了10个选题:
A.《劳动法学习辅导材料》
B.《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C.《刘少奇的故事》
D.《中国物产分布地图》
E.《雷锋日记新编》
F.《中共党史大事记》
G.《炒股的奥秘》
H.《赌场赢钱技巧100例》
I.《中国县级政府机构大全》
J.《相面算命百日通》
作者A于2000年将自己的作品《新中国外交史》投给B出版社。该社研究后认为此选题不需要专项报批,便未向出版行政部门办理任何手续,也未把出版合同送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2000年年底该书出版后,A将其作为学术成果申报。有关机构在审核中发现该书版本记录中所标出版时间是1995年,而不是A说的2000年,因此否决了A的申报。
A便与B交涉。B解释说,这种图书销量很小,所以使用了本社在1995年所出同类书已经用过的书号,就只能把1995年作为出版时间;这样做,既可以支持学术著作出版,又可以把新的书号用在有经济效益的书上,是有益于学术研究和出版发展的双赢之举。A不接受B的解释,就向出版行政部门作了反映:
某双月刊H的编辑部未公开说明过稿件审阅处理的期限。作者S于2002年3月5日投寄《中国神话破解三则》给H编辑部。编辑部审阅后决定采用,未及通知S便在6月l0日出版的一期上刊出,并在文后加上了“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摘编”的声明。H编辑部于6月17日把样刊和稿酬寄给S,5天后S寄回了稿酬收据。6月25日,H的一名编辑忽然发现另一家月刊K在刚刚出版的一期上也刊刊登了S的此文,正文也是用15级宋体字单栏横排,仅标题排式不同。7月10日,又有一家半月刊L摘登该文,只署作者姓名而没有注明摘自H。
H编辑部认为:S一稿两投,侵犯了H的权益,应将稿酬返回,并自费刊登向H道歉的声明;K编辑侵犯了H的专有出版权和版式设计权,应承担侵权责任;L编辑部无视H的事先声明而摘编该文,也要承担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责任。
S认为:自己是4月10日才把该篇文章投寄K的,这有K的收稿登记作证,不属于一稿两投;而L摘编一事,直到8月初听H的编辑说了才知晓;自己不仅毫无过错,而且受到了侵权,因为K和L使用其作品而没有支付稿酬,该两刊应该补付稿酬并道歉。
K编辑部认为:S的一稿两投行为侵犯了K的权益,不向其支付稿酬是对的,而且S还应当因此而赔礼道歉;H并不享有专有出版权,其正文的排式是各种书刊普遍使用的,也不属于其专用的版式,自己并未侵犯H的权益。
L编辑部认为:摘编是合法的,因为H的声明实际上是无效的;摘编属于合理使用,不必向原作者支付报酬。
1998年1月作者A与S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将自己编著的大学高年级教材《××学教程》的专有出版权授予S出版社,并约定合同有效期为10年。同年7月,S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教材,次年7月售罄,此后便未重印。2000年1月及12月,作者A先后两次向S出版社书面订购该教材,均因印数太小,S出版社未能重印供书。因教学需要,2001年7月A授权本人所在学校的T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于开学在即,T出版社便影印S出版社的《××学教程》以应急需,并于2001年8月正式向校内外发行。S出版社知道后,认为A在出版合同尚未到期时又把该教材的专有出版权授予T出版社,是合同违约行为,故要求A支付违约金。A不同意。正在双方争辩期间,S出版社又发现,另一学校也因教学急需而由该校R出版社于2001年6月底影印了S出版社的《××学教程》,并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