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案例分析专项练习题二
时长:100分钟 总分:80分
271浏览 0人已完成答题
题型介绍
题型 | 单选题 | 简答题 | 材料题 |
---|---|---|---|
数量 | 10 | 9 | 5 |
一. 材料题(本类题共19题,总分80分)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长55.8km的沿湖滨新建二级公路路面施工,路面面层采用C30水泥混凝土,基层为半刚性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碎石。当地气候多雨、地下水较丰富,全线路基有中湿和潮湿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路面结构层。路面结构如下图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进场后,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或分界稠度确定路基的干湿类型,然后根据图选择路面结构类型,进而组织施工。
事件二:基层施工完毕后,且在面层施工前,检测了如下项目:压实度(△)、宽度、厚度(△)、横坡、强度(△)。以评定该分项工程质量。
事件三:施工单位制订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安全要求,部分摘录如下:
(1)使用小型翻斗车或手推车装混凝土时,车辆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混凝土运输车运送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当传动系统出现故障、液压油输出中断导致滚筒停转时,要采取措施A;自卸汽车运送混凝土时,不得超载和超速行驶,车停稳后方可顶升车箱卸料,车箱尚未放下时,操作人员不得上车去清除残料。
(2)使用电动振捣器时,作业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配电盘(箱)的接线宜用电缆线,绝缘良好。
(3)摊铺中严禁驾驶人员擅离岗位,无关人员不得上下摊铺机,在弯道上作业时,要防止摊铺机脱轨。
(4)混凝土摊铺施工现场必须做好交通安全工作。交通繁忙之路口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牌,并有专人指挥,夜间施工时,基准线桩附近应采取必要措施B。
沿海大桥,其主墩基础有40根桩径为1.55m的钻孔灌注桩,实际成孔深度达50m。桥位区地质为:表层为5m的砾石,以下为37m的卵漂石层,在以下为软岩层。施工中有如下事件发生:
事件一:施工现场附近有砂石料场,价格低廉。施工用钢材、水泥由业主提供,砂石材料由承包商自行采购,考虑到与附近居民的关系协调,承包商将砂石材料的供应指定给附近的砂石料场,由于附近料场中粗砂含泥量偏高,级配不理想,承包人施工混凝土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承包人不得不重新选择砂石材料供应商。
事件二:采用冲击钻成孔工艺。先场地平整,再桩位放样、埋设护筒,然后采用冲击钻进行钻孔。再设立钢筋骨架,在钢筋笼制作时,采用搭接焊接,当钢筋笼下放后,发现孔底沉淀量超标,但超标量较小,施工人员采用空压机风管进行扰动,使孔底残留沉渣处于悬浮状态。之后,安装导管,导管底口距孔底的距离为35cm,且导管口处于沉淀的淤泥渣之上,对导管进行接头抗拉试验,并用1.5倍的孔内水深压力的水压进行水密承压试验,试验合理后,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坍落度18cm,混凝土灌注在整个过程中均连续均匀进行。
事件三: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为3m。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10m时,出现塌孔,此时,施工人员立即用吸泥机进行清理;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23m时,发现导管埋管,但堵塞长度较短,施工人员采取用型钢插入导管的方法疏通导管;当灌注到27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进行到32m时,又一次堵塞导管,施工人员在导管始终处于混凝土中的状态下,拔抽抖动导管,之后继续灌注混凝土,直到顺利完成。养生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断桩事故。
事件四:上部结构施工的材料主要通过塔吊完成,在起吊一台电焊机时,由于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牌影响操作人员视线,为了安全起吊,现场技术人员安排民工拆除了部分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牌。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生产要素管理包括劳动力组合、主要材料要求、主要机械设备的配置与组合等内容。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降低工程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二级道路施工,其中包括3道结构形式和工程量基本相同的涵洞。根据工期要求,对于3道涵洞施工要求组织几个相同的工作队,在同一时间、不同的空间上进行施工。按照资源计划的要求,施工涵洞时安排的技术工人主要有测量工、机修工、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等。
该段道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该路面要求早期强度高、拆模快,并有抗渗要求,且常受冻融交替作用。项目部要求尽可能用一种机械代替一系列机械,减少作业环境,扩大机械使用范围,提高机械利用率,方便管理和维修。
某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有关部门通过资料分析发现混凝土的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沙、碎石材料成本增加。但有关资料表明沙、碎石的购入原价与投标时了解到的市场价格一致,沙、碎石的供货点在供货商的料场,由项目部自己组织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