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②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李白的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都具有典范性,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不太现实。于是我就以课后练习题二为“母题”,围绕唐代评论家殷璠对这首诗的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为此体调也。”那么,这首诗到底“奇”在哪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章法结构、语言、意境、主旨、风格等。时间短,任务重,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围绕“奇”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可以使目标更为集中,也能更好地达到目标了。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提 问题
写 面经
写 文章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没有帐户? 立即注册
已有帐号?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