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库操纵语言举例
数据操纵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用户通过它可以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例如,对表中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2. 介绍下有哪些应用数据库?
大概知道的有:
桌面型:Access、Foxpro、DBase
企业型:SQL Server系列、MySQL、Oracle、Sybase
等等
3.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
数据独立性表示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不存在依赖关系,包括逻辑数据独立性和物理数据独立性。
逻辑数据独立性是指局部逻辑数据结构(外视图即用户的逻辑文件)与全局逻辑数据结构(概念视图)之间的独立性。当数据库的全局逻辑数据结构(概念视图)发生变化(数据定义的修改、数据之间联系的变更或增加新的数据类型等)时,它不影响某些局部的逻辑结构的性质,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物理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内视图)改变时,对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概念视图)和应用程序不必作修改的一种特性,也就是说,数据库数据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独立。
4. 网络时延又拿几部分组成?各产生于何处?
网络时延主要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组成。
发送时延是指结点在发送数据时使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从数据块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发送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发送时延又称为传输时延,它的计算公式是: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信道带宽就是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它也常称为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传播时延是指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接收端收到数据(或者从接收端发送确认帧,到发送端收到确认帧),总共经历的时间。
传播时延 = d/s
d = 物理链路的长度
s = 介质的信号传播速度 (~2×108 m/sec)
处理时延是指计算机处理数据所需的时间,与计算机CPU的性能有关。
5. 实体
协议
服务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时水平的 服务是垂直的
6. 1NF是啥,数据模式
第一范式是 数据库最基本的要求,即属性不可分
第二范式 是数据库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
第三范式 是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依赖
数据库存放数据的模式,正因为有数据模式,才能构造复杂的数据结构来建立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复杂关系,从而构成数据的全局结构模式。
附加:数据模式是基于选定的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的“型”的方面的刻画,而相应的“实例”则是对数据“值”的方面的描述。先有数据模型,才能据其讨论相应数据模式,有了数据模式,就能依据该模式得到相应的实例。
7. 缓冲的定义,为什么引入
引入缓冲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设备速度差异引起的效率问题。如果两个设备速度相差很大,快速设备总是需要等待慢速设备,快速设备效率低下。在设备之间加上缓冲区,慢速设备将数据送入缓冲区时,快速设备不需等待,可以处理其他任务,直到缓冲区满时才通过中断通知快速设备处理缓冲区中的数据,将提高设备工作的独立性,提高快速设备的利用率。
(1) 缓和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 减少对CPU的中端频率,放宽对CPU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
(3) 提高CPU和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8. TCP/IP网络协议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引出“ over everything”和“everythingover ?”
TCP/IP协议的核心是TCP、UDP和IP协议
分层次画出具体的协议来表示TCP/IP协议族,它的特点是上下两头大而中间小:应用层和网络接口都有很多协议,而中间的IP层很小,上层的各种协议都向下汇聚到一个IP协议中。这种很像沙漏计时器形状的TCP/IP协议族表明:TCP/IP协议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 同时TCP/IP协议也允许IP协议在各种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IP over everything)。
9. 数据库的关系操作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关系模型中常用的关系操作包括:选择(Select)、投影(Project)、连接(Join)、除(Divide)、并(Union)、交(Intersection)、差(Difference)等查询(Query)操作和增加(Insert)、删除(Delete)、修改(Update)操作两大部分。查询的表达能力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关系操作的特点是集合操作方式,即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集合。这种操作方式也称为一次一集合(set-at-a-time)的方式。相应地,非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操作方式则为一次一记录(record-at-a-time)的方式
10 用白军和蓝军解释下没有100%可靠的通信
占据东边和西边两个山顶的蓝军与驻扎在这两个山之间的山谷的白军作战.其力量对比是:一个山顶上的蓝军打不过白军,但两个山顶的蓝军同时协同作战则可战胜白军.东边蓝军打算在第二天正午向白军发起攻击.于是用计算机发送电文给西边的友军.由于通信线路很不好,电文出错或丢失的可能性较大(没有电话使用).因此要求收到电文的友军必须送回一个确认电文.但是确认电文也可能丢失或者出错.试问能否设计出一种协议能使协同作战实现从而一定(100%而不是99.999…%)取得胜利?
东边蓝军先发送:”拟于明日正午向白军发起攻击.请协同作战,并确认.”
西边蓝军收到电文并加以确认,回答:”同意.”
然而两边都不敢贸然下决心,因为西边蓝军还要等待东边蓝军发送:”我已经收到你的确认了.”
然后东边蓝军还要等收到西边蓝军的”我收到了你的”我已经收到你的确认了”.”
如此反复…
这样一直等对方确认的确认,两边都无法确定自己发出去的电文是否对方一定收到了.因此,没有一种协议能够使两边的蓝军100%地确定一定会共同进攻.
所以也设计不出来100%可靠的协议.
11.解释一下网络体系结构,它得实现和理论有什么区别?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涉及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现在计算机网络在工业、商业、军事、政府、教育、家庭、等领域。网络中的各部分都必须遵照合理而严谨的结构话管理规则。这也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内容
体系结构是研究系统各部分组成及相互关系的技术科学。所谓网络体系就是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几乎连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固定了同层次的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纸屑层次进程通讯的协议及相邻层的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OSI: 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的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他们在完成OSI标准时缺乏商业驱动力
OSI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 而且运行效率很低
OSI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 因而使得按OSI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OSI的层次划分不太合理 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实现。
12.电路与分组交换的区别
x->y,y->z,x和y不互相依赖,问x和z是什么关系(复习数据库关系论)
x依赖于y y依赖于z x与y是多对1的关系 m:1 y与z是多对1的关系 m:1
数据库系统中的常见故障有哪些?
DB并发操作通常带来哪三类问题?
丢失修改:当一个事务修改了数据,并且这种修改还没有还没有提交到数据库中时,另外一个事务又对同样的数据进行了修改,并且把这种修改提交到了数据库中。这样,数据库中没有出现第一个事务修改数据的结果,好像这种数据修改丢失了一样。
脏读:当一个事务正在访问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而这种修改还没有提交到数据库中,这时,另一个事务也访问这个数据,然后使用了这个数据。因为这个数据是还没有提交的数据,那么另一个事务读到的这个数据是脏数据,依据脏数据所做的操作可能是不正确的。
不可重复读: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同一数据。在这个事务还没有结束时,另一个事务也访问该同一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的两次读数据之间,由于第二个事务的修改,第一个事务两次读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
DNS 是计算机域名系统 (Domain Name System 或Domain Name Service) 的缩写,它是由解析器和域名服务器组成的。域名服务器是指保存有该网络中所有主机的域名和对应IP地址,并具有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功能的服务器。其中域名必须对应一个IP地址,而IP地址不一定有域名。域名系统采用类似目录树的等级结构。域名服务器为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中的服务器方,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主服务器和转发服务器。将域名映射为IP地址的过程就称为“域名解析”。在Internet上域名与IP地址之间是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也可采用DNS轮循实现一对多,域名虽然便于人们记忆,但机器之间只认IP地址,它们之间的转换工作称为域名解析,域名解析需要由专门的域名解析服务器来完成,DNS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DNS 命名用于 Internet的 TCP/IP网络中,通过用户友好的名称查找计算机和服务。当用户在应用程序中输入 DNS 名称时,DNS 服务可以将此名称解析为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如 IP 地址。因为,你在上网时输入的网址,是通过域名解析系统解析找到了相对应的IP地址,这样才能上网。其实,域名的最终指向是IP。
ARP攻击,是针对以太网地址解析协议(ARP)的一种攻击技术。此种攻击可让攻击者取得局域网上的数据封包甚至可篡改封包,且可让网络上特定计算机或所有计算机无法正常连接。最早探讨ARP攻击的文章是由Yuri Volobue所写的《ARP与ICMP转向游戏》。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一个位于TCP/IP协议栈中的底层协议,对应于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某个IP地址解析成对应的MAC地址。
ARP协议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进行。
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是地址解析协议,是一种将IP地址转化成物理地址的协议。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有两种方式:表格方式和非表格方式。ARP具体说来就是将网络层(IP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三层)地址解析为数据连接层(MAC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二层)的MAC地址。
列举六种进程调度算法
1 先来先服务 FCFS 2短作业优先(SJF) 3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算法
4高响应比调度算法 5时间片轮转法 6多级反馈队列调度
两段锁协议,数据库的三种故障,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各工作在那一层,路由器有那两部分组成、逻辑组成是神马,数据链路层上的协议有神马,NAT是神马,进程的三个状态……
所谓两段锁协议是指所有事务必须分两个阶段对数据项加锁和解锁:
1. 在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要申请并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而且
2. 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申请和获得任何其他封锁。
所谓“两段”锁的含义是,事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在这阶段,事务可以申请获得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能释放任何锁。第二阶段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在这阶段,事务可以释放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能再申请任何锁。
例如事务T1遵守两段锁协议,其封锁序列是:(如右)
又如事务T2不遵守两段锁协议,其封锁序列是:
Slock A … Unlock A … Slock B … Xlock C … Unlock C … Unlock B;
可以证明,若并发执行的所有事务均遵守两段锁协议,则对这些事务的任何并发调度策略都是可串行化的。
另外要注意两段锁协议和防止死锁的一次封锁法的异同之处。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因此一次封锁法遵守两段锁协议;但是两段锁协议并不要求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因此遵守两段锁协议的事务可能发生死锁。
1.集线器:物理层设备,用于信号的放大和连接多个终端。
2.交换机:数据链路层设备,有多个冲突域和广播域,有多个端口以用于连接各个主机,使用物理地址(MAC地址),转发数据较快。
3.路由器:网络层设备,阻止广播,安全性高,使用逻辑地址(IP地址),转发数据较慢。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属接入广域网(WAN)技术,是一种将私有(保留)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原因很简单,NAT不仅完美地解决了l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将IP 数据报报头中的IP 地址转换为另一个IP 地址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NAT 主要用于实现私有网络访问公共网络的功能。这种通过使用少量的公有IP 地址代表较多的私有IP 地址的方式,将有助于减缓可用IP 地址空间的枯竭。
进程三个状态的转换
就绪态,当进程已分配到除cpu以外的所以必要资源后只要能再获得处理机便可立即执行这时的进程状态转为就绪模式。执行状态,指进程已获得处理机其程序正在执行。阻塞状态,进程因发生某件事如请求io而暂停执行的状态。
数据链路层协议分类
1.面向字符的链路层协议
ISO的IS1745,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及其扩充部分(BM和XBM)
IBM的二进制同步通信规程(BSC)
DEC的数字数据通信报文协议(DDCMP)
PPP
2.面向比特的链路层协议
IBM的SNA使用的数据链路协议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protocol);
ANSI修改SDLC,提出ADCCP(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dure);
ISO修改SDLC,提出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CCITT修改HDLC,提出LAP(Link Access Procedure)作为X.25网络接口标准的一部分,后来改为LAPB。
路由器由RAM、ROM、FLASH和NVRAM这4部分组成。
RA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中运行着Cisco IOS的镜像文件以及running-config文件。
ROM:只读内存。ROM中保存着最基本功能的代码(最小的IOS代码),它用于引导路由器。l
FLASH:闪存。FLASH中容纳了IOS软件的镜像。
NVRAM: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存储器。NVRAM用来存储startup-config文件。当切断电源时,NVRAM用一个电池来维护其中的数据。l
可以使用show file systems命令来查看路由器的文件系统,
CPU 存储器 接口
路由器有多种不同的接口,有的路由器只提供固定接口,有的可通过模块改变接口的种类和数量。局域网接口 广域网接口
控制台接口和辅助接口
用来连接配置路由器的设备。控制台接口(Console接口)可直接连接计算机终端。辅助接口(AUI接口)可通过Modem使远程终端与路由器通信,实现路由器的远程管理和配置。
IOS(路由器操作系统)
配置文件
运行配置文件(Running-Configuration) 启动配置文件(Startup-Configuration)